网络新闻学(20-21):
笔名
笔名是假名的一种,笔名大多是文人、学者发表作品时的一种署名,这种署名有的和原姓名有关系,有的和原姓名没有关系。笔名与本名不同。本名是一个人原本的姓名,包括家族的符号(姓氏)和父母所命定的名字。笔名则无须标明家族的符号,也无须征得他人的同意,如果说本名是父辈人的选择和命定的话,那么笔名则是本人的选择和命定。因此,笔名强烈地表现或隐含着命定者、使用者的意愿、个性和偏爱。
笔名的出现,在中国距今并不很远。明代万历年间刊行的长篇小说《金瓶梅词话》,署名兰陵笑笑生。这个“兰陵笑笑生”,既不是作者的姓名,又不是作者的字号或别名,应该说是作者的笔名。清末(190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孽海花》,最初刊行时,署“爱自由者乞丐, 东亚病夫编述”,后来才改为“曾朴著”。其中“爱自由者”是金松岑的笔名,“东亚病夫 ”则是曾朴的笔名。此外,《老残游记》题为“洪都百炼生”,也当为刘鹗的笔名。
“五四”新文学运动,造就了一批现代作家和诗人。这些作家和诗人,在发表文学作品时, 大多用笔名。如: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其他笔名还有郭鼎堂、石沱、麦克昂、高汝鸿等。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其他笔名还有几十个,如:玄珠、郎损、方壁、止敬、蒲牢、微名、石萌等。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市甘。其他笔名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余一等。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冰心,原名谢婉莹。
作家成百上千,笔名自然五花八门: 周绍仪,笔名周立波。 吴熙成,笔名吴伯萧。 郭恩大,笔名郭小川。 蔡南冠,笔名蔡仪。 马千木,笔名马识途。 余昭明,笔名叶紫。 万家宝,笔名曹禺。 蒋海澄,笔名艾青。 林觉夫,笔名秦牧。 杨凤岐,笔名欧阳山。
以非姓名方式出现的笔名:
柳亚子,笔名青兕。 赵平复,笔名柔石。 闻一多,笔名夕夕。 许地山,笔名落花生。 钱钟书,笔名中书君。 严汉民,笔名AM。 萧植蕃,笔名Emi Siao。 冯承植,笔名CP。
利用原姓名取笔名: 在以姓名方式出现的笔名中,有的笔名和原姓名有一定的联系,用原姓取笔名。声音上的联系。比如:张心远,笔名张恨水。比如:丁明哲,笔名白丁。这是以姓为名,又用唐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之典:“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白丁”就是指平民百姓,用这个笔名意在表示自己要用笔为大众服务的决心。比如:马千木,笔名马识途。保留了原姓,却又巧妙地截取成语“老马识途”的后三字,使原姓在笔名中产生新的意义。
在“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为了大造舆论,组织了许多写作班子,这些写作班子多数用集体笔名。例如: 梁效——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它专门在各大报刊上发表“重要” 文章,是“ 四人帮”的重要吹鼓手之一。“梁效”即“两校”的谐音,当时民间有个顺口溜,曰:“小 报看大报,大报看梁效”。可见“梁效”在当时的影响有多大。 罗思鼎——这是“四人帮”在上海的写作班子。“罗思鼎”与“螺丝钉”谐音。这个班子发表了大量宣传“四人帮”观点的文章,与梁效呼应,形成“北有梁效、南有罗思鼎”的格局。 池恒——这是“四人帮”在《红旗》杂志社组织的写作班子。“池恒”大概取“持之以恒”的意思,“池”与“持”谐音。 初澜——这是“四人帮”在文化部的写作班子。这个笔名比较直露,把他们所造的舆论比喻成篡夺政权的“初澜”。 集体笔名往往是为了抹去集体的痕迹,隐匿集体的面貌,所采用的笔名一般与个人笔名相同 。
匿名是一种出于某种目的而不表明自己身份或者不知道其身份(个人特征)的一种行为。 与此相对的则是实名 。
匿名给人的一种感觉是因为需要隐瞒某些东西,因而给人一种负面的观感。但是在交流中,匿名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机制。人们通过匿名可以肆无忌惮的发表看法,对各种主张或者想象就行探索和实践,同时可以避免社会的非议,减轻负面影响所带来的后果。然而匿名也会造成可信度的危机。
埃瑟•戴森在《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 中分析了匿名的各种理由,例如匿名可以保持私密性;有助于发出各种指责或警告,而又不会被人发现与自己有关联;或者提出一些愚蠢的问题,而又不会暴露自己的无知,匿名也可以用在不公正的体制中,以激发人们的改革意识。
网上的专栏作家大卫•希维尔指出,匿名可以让人得到充分表达的自由。英国作家福斯特认为,报纸的不署名社论“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意味。似乎是绝对的真理,宇宙的集体智慧在讲话,而不是一个人用微弱的声音在发言”。
《经济学家》杂志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采用匿名写作。他们认为“写什么比谁写得更重要。”曾担任杂志主编的杰弗里•克劳瑟说,“匿名”使编辑成为比自己更大的事业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它令杂志拥有震撼人心的思想和原则。
匿名是网络最独特的一种特性。1993年 《 纽约客 》杂志上彼得•斯坦纳的一幅漫画被网民们所信奉。 这幅漫画的标题是“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虽然在网路上匿名给予了人们更大的自由(阅读与发布信息的自由),但是其代价则是丧失了信息来源的确定性,而且也会引发许多不良的和违法的行为。例如网路色情 、诽谤性的言论,欺诈行为,侵犯版权等等。
著作权规定了作者有署名的权利。但是也有作者由于各种原因匿名发表作品,这仍然受到著作权的保护。
在多数政治性的投票中,为了维持投票的公平性,有着“无记名”的一项原则。在此原则下,人人都必须匿名投票;通常违反此原则是犯法的〈如亮票行为 )。
匿名作者在网络里,当然也拥有要求删贴的权利。
(谢盛友 整理 编写 于2008年5月10日,德国班贝克
网络新闻学(21):网(博)文
作者:谢盛友
唐人白居易的《种桃杏》也说:“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人生在世,环境变迁,荣枯常事,倘能随遇而安,怡然自得,便少却无限烦恼。
人生为什么有网络博客? 个人博客具有个性化与私人性的特点。个性尽管深深地镶嵌在骨髓里,主观得厉害,但一旦挥洒出来,便不再是鞭长莫及的空谷幽物了。可以说,博客里的家家户户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哪怕是被人们看来再没有“个性”的平淡博客,也散发着特有的清香。 没有个性本身就是一种个性。轻悄悄地走来也好,兴冲冲地跃入也罢,手指点到键盘上,“天地我笑一笑”、“古今我照一照”,无论字符多少,无论风头大小,即便有时候可能会被青春抑或年少“撞了一下腰”,“扭得飞花随着白云飘”,但那也无关紧要。既然是个性化的私人空间,自不必千篇一律,万马齐喑。
过去的老师苦笑:传统的教材,如果无法分类写作体裁,就归于随笔。现在,我苦笑:如果无法分类体裁,就归于网文。在网文里,当然有很多非常典型的小说、议论文、散文、诗歌、随笔等,但是,太多太多的网文不仅仅包含一种体裁,网文把很多体裁网在一起,“一网打尽”。有些网文根本不是随笔,可是说是非常非常随便的笔墨,非常非常轻松的笔墨,而且,造词用字与传统媒体非常不同。只有在网海里沉浮多年者,才能真正读懂网文“随笔”。
(引文) U太有才了! 来看看你又写了什么。。。 我要多看看别人了。;} (引文 完)
以上这些符号表示什么? 我至少知道,这肯定不是数学符号。
当博客已经走进你心里的时候,她只不过是一个宣泄与释放的小屋,想要的是一份放松的怡情,一份惬意的心境。而随波逐流式的沉闷与此并不协调,反而变得更加单调无趣,入住博客的那份清纯之本意就会灰飞烟灭,荡然无存。所以,“随遇而安无不可,人间到处有花香”。也正是因着这些五彩缤纷,才得以让博客万里“千树万树梨花开”,并招惹更多的来客,并有可能转客为主,尽享转主为客的美味生活。
网文更多的是性情文字,是一种生活。博客主人客人从性情中嗅觉着人生百味,从理性中视觉着社会万象,这不一定具有价值评判性,仅仅是性情的衍生。 每个人都有表达方式的选择自由,作为读者要尊重这种自由的选择意志。有些创作网文的语言表达方式就是尽量把真实个性的“真我”描写出来,并且尽量地把这种个性凝结在字里行间。 人是有感情的,也是有虚荣心的。于是乎,当别人对你传递出欣赏之意时,你自然心花怒放;当别人向我传递厌恶之意时,你心花虽然未必怒放,但也不至于“怒发冲上冠”,至少会是一种“中立”的情绪。
因为网络是虚幻的,所以在网络里的博客主人客人“敢怒、敢言”。
(谢盛友 整理 编写 于2008年4月28日,德国班贝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