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4):中学
(本系列应国内教育学院联网编写)
作者:谢盛友
在德国,多数成绩普通的小学毕业生进入学制5年的职业预校,毕业后多接受职业教育,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技师和绘图员等,其中也有少数人通过努力进入大学深造。 小学成绩中等的学生一般进入实科中学,6年毕业后就读专科学校。他们毕业后主要当护士、试验员或银行职员等,也有的经过文化补习和通过资格考试后进入应用技术大学,毕业后成为较高级的技术人员。 小学成绩优秀、能力较佳和表现良好的小学生才能进入学制9年(现在改为8年)的文理中学,这类学生比例只占30%左右。9年后(也就是说,文理中学毕业时小孩已经19岁了),他们可通过毕业会考,获取直接进入大学的资格。也有些文理中学的毕业生并不急于上大学,而是根据自己的志向接受职业培训,积累一定实践经验后再上大学。
德国的教育体制主要是从中古世纪以后开始发展,起初,受教权只属于贵族以及神职人员,随后才逐渐普及至一般人民,使全民教育体系的发展兴盛起来。而义务教育的传统则是建构在马丁•路德思想的影响下,普鲁士王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立国民教育系统的国家之一。当时的Volksschule课程是一个8年的教育,并提供当时早期工业化世界的所需,同时也因为新人文主义的产生,影响到学校教育发展的方向:阅读、写作、算术,以及道德、责任、军训等。上层社会和富裕阶级的小孩通常进入4年的私立学校并接受一些大学预科的课程;而一般大众则几乎无法进入中等学校。
拿破仑战争后,普鲁士引进了教师需要国家认证的资格(1810年),这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准。1812年,普鲁士开始设置中等学校的升学考试(这在1788年已被发明);到了1871年,整个德意志帝国都接受了这种制度。 1871年后,德国的学校教育开始变得较系统化和国家化。更多的学校被建立,用来训练教育良好的年轻人。
德国在学校里是不允许进行爱国教育的,也不允许统一校服。但是,没有爱国教育,我发现他们非常地爱国,爱人,爱邻人。1990我惊人地发现,德国获得世界杯冠军后,深夜狂欢,我观察到,几乎每家每户有德国国旗,每个人都会唱德国国歌。德国人尽管平时不爱说话,思维比较死板,但是,他们很乐意助人。
中学里,到11 年级仍然采用6分制。成绩比较好的小孩,到9年级之前,上课和完成作业比较容易。10年级淘汰率比较高。12和13年级是文理中学的大学预科(Kollegstufe),采用15分制。 在这个阶段,授课方式采取课程制Kurssystem,也就是学生可以依据其喜好与发展方向自由选择学习课程与重点科目,并以此作为进入大学院校的准备。学生要选择两门重点课程(Leistungskurs),我儿子选择的是数学和物理。自己选定的重点课程,一般跟以后上大学想学的专业一致。
文理高中与综合高中的高年级均具有相同的资格条件进行高中的毕业考。除此之外,因为愈来愈多文理中学毕业生选择进入职场工作或是继续接受职业教育,所以许多文理高中也针对新兴职业或热门工作需求的重点科目进行发展,以缩短在校学习的年限,并将原先的教学方法做更新,来因应学生意愿与社会需求的新趋势。
值得说明的是,德国的中小学教师是公务员,个别例外。关于教师,等以后写大学师资教育时才叙述。
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德国男生有服兵役义务,现在为期10个月,我们仍然是中国国籍,所以,我儿子今年秋季就可直接(不用服兵役)进入大学读物理。
写于2008年6月14日,德国班贝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