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专栏作者
解滨水井
一娴谢盛友
施化核潜艇
小心谨慎张平
捷夫茉莉
凡凡湘君
         专栏作者
容若俞力工
柳蝉赵碧霞
开心雨半窗
木然梦梦
上官天乙特务
圆月弯刀小放
         专栏作者
杨柳岸程灵素
法老王铁狮子
谷雨金录
莉莉小猫务秋
蓝精灵枚枚
有点红妆仙子
         专栏作者
索额图辛北
细烟王琰
水栀子多事
施雨汗青
男说女说林蓝
任不寐文字狱牢头
         专栏作者
老秃笔尹国斌
樱宁吹雪
少君老郸
白鸽子摩罗
朱健国王伯庆
小尼酒心
         专栏作者
伊可京东山人
润涛阎老么
风雨声望秋
峻峰直愚
王鹏令梦子
老黑猫俞行
 
[ads_url_inside]
 
State Farm Drama
网墨文集
 万维网读者->网墨文集->谢盛友->正文
 专栏新作
 - 谢盛友竞选班贝格市
 - 记录我在家园的心路
 - 如何融入德国社会
 - 德文著作《留德岁月
 - 谢盛友:2012回顾
 - 谢盛友:交通灯遐想
 - 谢盛友:当儒道佛遇

 
 
人在鬼国

谢盛友


 

人在鬼国

作者: 谢盛友


说起我们广东人,的确有一种南蛮的味道, 广东人和香港人习惯称洋人为鬼。在他们的眼里,只有中国人是人,其他的外国人统统不是人,都是鬼。比如,他们称白种男人为鬼佬;年龄稍微大一些的白种女人为鬼婆,年龄稍微小一些的白种女人为鬼妹。有一次,一个来自广州的朋友要来拜访我。我问他怎么来,他说叫一个“鬼”开车送他过来。待他们到达时,我看到了“鬼”。原来“鬼”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德国男人。于是,我便与“鬼”握手,请“鬼”喝茶。把人看成是鬼,这可以算为具有广东特色的中国式傲慢。

德国同学克里斯蒂娜跟我学中文。我跟她说,按台湾人的习惯,我叫你学妹;按广东人的习惯,我叫你鬼妹。而我是广东人,应该称你为鬼妹,所以,现在是人教鬼说人话。 当我教她“妻子”这个单词时,告诉她“妻子”相当于德文的“ Ehefrau”或“ Gattin”。她问我,德文有“两个妻子”,为什么你们中文只有“一个妻子”。我说,鬼话!我们中文表达“妻子”意思的说法多着呢!我一连串说出很多中文有关“妻子”的同义词:“老婆”、“太太”、“夫人”、“内人”、“爱人”、“堂客” ......这一回她被这么多“妻子”搞混了。我告诉她,“太太”有时是“老婆”,有时又不是“老婆”。比如,我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老婆时,我可以说,这是我的老婆,或者说,这是我的太太。在这种情况下,“老婆”和“太太”是相通的。但是,如果我向人家介绍李太太(姓李的人的太太)时,只能说,这是李太太,而绝对不能说,这是李老婆,在这种情况下,“老婆”就不一定是“太太”了,或者说,“太太”不一定就是“老婆”。这时,克里斯蒂娜被我所说的“太太”和“老婆”搞得昏头昏脑。她说,还是德文简单一些好。

我说,简单不一定好。在德语里没有“叔叔”和“舅舅”的区分,没有“ 姑姑” 和“ 姨妈” 的区分。讲到“ 祖母” 时,人家听了还要重复反问一句:“ 母亲那边的还是父亲那边的?” 。我们的中文多好,说一下“奶奶”,就不必强调是"父亲那边的"了。说了"舅舅"人家就知道是你妈妈的兄弟,说了“叔叔”人家就知道是你爸爸的弟弟,“伯伯”就是爸爸的哥哥,“姑姑”则爸爸的姐妹。用不着象德语一样,拼命强调“Tante”即我爸爸的妹妹,或者“Tante,即我妈妈的姐姐”。你说,德语多无聊,要费那么多口舌才能够把一个简单的名词讲清楚。

克里斯蒂娜学了“姑姑”和“姨妈”,“舅舅”和“叔叔”,“奶奶”和“爷爷”后,觉得中文多而不乱,丰富而有内涵。我说,那当然,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岂是你从“阿姨”和“叔叔”中就能够简单地学到的。最后,她直摇头:“ 鬼学人话,真难!”

鬼说人话难,人说鬼话当然也很难。按我们广东人的习惯,中国人学习德语,即人学鬼话。鬼话最难的是有“ 性数格” ,“ 男人”(Mann)为阳性,“女人”(Frau)为阴性,这是没话可说的,也是我们中国人很容易理解的。那为什么“ 姑娘” (Maedchen)是中性的呢?这种鬼语,是我们人永远也无法弄得懂的。再说德语的“ 数” ,有些也是莫名其妙。就说“ 钱” (Geld),在中国人眼里明明是可数的,而在鬼人的眼里,有时候可数,有时候则不可数。可数时反而是“ 资金” 的意思(复数为Gelder),这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简直不可思议。最后说说德语的格,四个格倒不难掌握,有时我真的觉得“ 人三物四” 和“ 静三动四” 很有逻辑性。比如“ Ich gebe ihm ein Buch.” (我给他一本书)。而有时候德语的格令你捉摸不透,谁又能够说清楚“ Aller guten Dinge sind drei.” (好事成三)为什么是第二格而非第一格呢?

我家那个吃面包长大的儿子,有时说的话,不知道是 “ 人说鬼话,还是鬼说人话” 。说起中文来不但荒腔走板,而且还夹着“ 鬼话” :“ 这Auto真漂亮!” ;“ 给我看看这Spiel lustig还是不lustig.” ; “ 爸爸,morgen我们不要Brotzeit.” 儿子在德国出生,在德国上幼儿园,久而久之,我发现了儿子在语言上的“ 堕落” 。的确,他每天上下午都在幼儿园里与小洋鬼子们混在一起,晚上回家,如果我们作为家长的不严格要求,往往是中文问,德文答的对话形式。

有时候,我们这些当家长的也“ 自甘堕落” ,干脆自己也趁机练练德语口语,便同孩子们一块在语言上“ 全盘西化” 了。结果是我们家长当然没有忘记伴随自己长大的母语,而孩子们则讲中文不敢开口,或者是一开口讲中文就变成“ 人说鬼话,或鬼说人话” 。
儿子已经堕落成了“ 洋鬼子” 。每次当我听到这种“ 假洋鬼子” 的“ 人话” 和“ 鬼话” 参杂的“ 混合语” 时,气在头上,痛在心里。我一气之下,立下“ 家规” :在家不许讲德语,违者罚款五马
克。

刚把“ 家规” 贴在墙上时,儿子向我喊:“ 爸爸,Telefon!” 我说,你讲了一个德语单词,罚款五个马克。没想到,电话的对方是“ 鬼” ,这时,如果我说人话,就等于对牛弹琴了。面对鬼人,只好讲鬼话。电话打完后,儿子向我递来一张“ 罚款单” ,我的电话内容一共包括132个德语单词,要履行“ 家规” 的话,我将被罚款660马克。

我们人在鬼国,有时是人,有时是鬼。在语言方面,也是有时是“ 人说鬼话” ,有时是“ 鬼说人话” 。操这种人鬼兼并的“ 混合语” ,这到底是我们做人的悲哀还是快乐?我问我,我也问你,我问所有的中国留德学生,我也问所有的旅居德国的华人。
 
写 于 1994年 9月 , 德 国 班 贝 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