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用实力说话:2012年两岸谈统一
------ 胡锦涛与俾斯麦的比较
作者:谢盛友
胡锦涛平民出身,俾斯麦贵族出身,他们具有相同的性格,相同的作风,相同的智慧。
俾斯麦( Otto von Bismarck, 1815-1898 ) 是一个贵族,心中充满着贵族的荣誉与责任;俾斯麦又是一个建筑大师,深知帝国大厦的稳固在于底层的坚实。然而俾斯麦又是一个胶片冲印师,他心中只想把普鲁士放大,却从未想过去拆散大厦,重新组装。于是乎,他以对国家的忠诚与贵族的荣誉创建了国家的上层,使得容克和军队成为国家的支柱;他又以贵族的责任心深知,保卫自已领地上农民的小康与安全是自已的责任和义务,于是他将这责任放大,成为国家的福利,俾斯麦通过立法建立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社会保障法》编织了一张巨大的网,罩住了千千万万的贫困者,浇筑了一块雷打不动的坚实基础,把巨人炼成了钢筋铁骨。
可以这么说,整个德意志,实际上就是俾斯麦这个人的天才杰作和精心布置,他成功打造了帝国大厦的坚实基础,塑造了德意志人特有的独特性格,虽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狂风骤雨,虽然经历了被一分为二的沉重打击,可是依旧岿然不动。
胡锦涛平民出身,祖籍安徽绩溪,生于江苏泰州姜堰市,其曾祖父胡沇源、祖父胡炳衡和父亲胡增珏皆为经营茶叶的小商人。现在江苏省姜堰市坝口南街中心广场雕塑对面的一堵墙,是胡锦涛的父亲胡增珏(又名静之)当年的胡源泰茶叶店遗址。母亲李文瑞在胡锦涛7岁时去世,年仅29岁。胡锦涛是家里独子,他有两个妹妹胡锦蓉和胡锦莱。胡锦涛的夫人刘永清是胡锦涛清华大学水利系1959年级的校友,他们有一子胡海峰,一女胡海清(又名胡晓桦)。
胡锦涛有亲民风范,心中充满着大国元首的荣誉与责任,深知中华大厦的稳固在于底层的坚实。胡锦涛心中只想把大中华放大,却从未想过去拆散大中华大厦,重新组装。他以大国领袖的责任心深知,保卫自已领地上农民的小康与安全是自已的责任和义务,于是他将这责任放大。
2007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提出“党与腐败水火不容”,“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并首次提出“在初次收入分配中也要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以及“增加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法国大革命时期立宪派领袖之一米拉波伯爵 (Gabriel Mirabeau 1749 -1791)说:“别的国家都拥有一支军队,而在普鲁士却是一支军队拥有一个国家。”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是普鲁士立国过程建立管理制度、发展经济的需要。普鲁士要想崛起,争得欧洲大国的承认,拥有一支战斗力强的军队是题中应有之义。战功与均势是那个时代外交政策的正常手段,谁都不例外。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19世纪 50、60年代,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已得到迅猛发展,德意志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国家。1870年,其工业生产已超过法国,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的分裂状况已成为阻碍德意志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统一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宰相,开始了统一德意志的进程。
俾斯麦用实力说话,他终日辛劳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平衡普鲁士之实力和需要。当时的普鲁士王国,要么维系现状、满足于梅特涅体系所带来的在神圣罗马帝国内与奥地利相当之特殊地位;要么尽可能地开疆掠土,像俄国一样实行霸权政策,建立广泛日耳曼人的共同帝国;要么学习英国,把目光放到海外,进行扩张,夺取发展空间;要么统一德意志邦联为帝国。
俾斯麦选择了统一德国。威廉掌权后就决定以武力统一全德,但是君主的野心通常没有节制,所幸,他任命谨慎自制的俾斯麦为宰相使国家的根本目标始终维系在统一德国的方案。确定国家根本战略目标的关键在于,国家的根本战略目标是否集中、明确、合理、有效。统一德国比盲目的领土扩张要明确、集中、合理和有效。当时,普鲁士的确有很多利益目标需要实现,但是只有统一德国既是大势所趋又是战略需要。而且这样的对外目标也与普鲁士所拥有的实力大致平衡,因为举世闻名的普鲁士征兵制和参谋总部体制之军事改革大大增强了其陆军实力,战斗力位居列强之首。“普鲁士道路”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这些共同使普鲁士的实力大增,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此外,十分善于玩弄政治平衡术的俾斯麦也保证了各种手段间的大体平衡。
如何统一德国?像撒丁王国那样依靠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还是由有国会有宪法的政府来自由而温和的通过改革自上而下进行?俾斯麦统统排斥,他以铁血为基础的王朝战争形式统一德国。俾斯麦认为“德意志的统一不是空谈,而是要用铁与血”,即普鲁士必须以武力来统一德意志。为此,这位被称之为“铁血宰相”的俾斯麦为统一德意志,对内进一步加强军事力量,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施展外交手段,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 1871年 1月 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接受加冕,成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国的建立,结束了德意志长达 952年的分裂状态,从此,德国作为一个统一的近代民族国家在欧洲崛起。
胡锦涛用实力说话,他终日辛劳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平衡中国之实力和需要。要么维系现状;要么实行霸权政策,把目光放到海外,进行扩张,夺取发展空间;要么统一中国。胡锦涛选择了统一中国。2005年3月1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投票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从法理上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胡锦涛《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颁布断绝了法理“台独”和外国势力干预台海事务的法律根基。胡锦涛的外交作风不在以美国为完全的中心来制定自己的外交政策,逐渐转向多元,多重点的,全方位外交战略。
胡锦涛用实力说话,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的提高提供了战略转变的物质基础。国家权力是国家行为能力的基础,没有强大实力作为基础国家的行为就受到限制,外交战略也无法实现。中国国力提高,现在中国的GDP位居世界前列,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为此中国尽管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国际政治就是用实力说话的。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我们的确有很多利益目标需要实现,但是只有统一,既是中国的大势所趋又是中国的战略需要。中国的工农业继续发展,逐渐迈向世界工业强国,中国的分裂,无疑成为阻碍中国国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统一,成为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
历史是英雄的历史,俾斯麦无疑是历史英雄。外交在国际关系史上的作用举足轻重,俾斯麦在国际关系史上把外交的技艺运用得娴熟且精致。俾斯麦告诉我们,在大部分情况下外交可以解决国际关系中的大部分问题,剩下的就得交给战争去完成。历史从来就没有什么不变的原则,除了实力和能力,没有任何国家是不可以结盟的,也没有任何国家不会成为本国的敌人。俾斯麦为我们写就了范例,他的能力超出了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俾斯麦高明的手腕、纵横捭阖的国际关系、难以企及的丰功伟业的确属于他自己的光荣。
历史是英雄的历史,胡锦涛无疑将会成为历史的英雄。2012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大胡锦涛将卸任,这是海峡两岸最关键的一年,若马英九再次赢得大选,没有连任压力,两岸的政治都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如何统一中国?胡锦涛选择和平统一中国的道路。
2012年,胡锦涛有可能在大陆沿海地区设立两岸政治特区,在特区里由国共一起共同管理政治、经济 事务。军事外交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2年,胡锦涛有可能解除党禁、开放组党。马英九曾在洛杉矶表示,若大陆开放党禁,国民党有兴趣到大陆发展,“民进党我是不敢讲,国民党一定会去!”(马英九原话)。 不过马英九也说,要大陆容许国民党到大陆运作,恐怕短期内不易实现,大陆仍未开放反对党成立,如果有这么一天中国国民党到大陆,可能也是个反对党,因此要(大陆)容许自由组党后才有可能。马英九举例说,东西德在一九九○年完成统一,东德崩溃,西德当时有基民盟、基社盟、社民党与自民党,分别到德东地区招兵买马,之后德东地区选举出的首任总理,就是当时在德东地区的基民盟,此例可以提供参考。
按照胡锦涛的政治智慧,海峡两岸政府之间2012年很可能签署中国两岸统一共同条约,确认追求统一是两岸中国人的历史使命,中国国家的概念和法人人格仍然源自抗日战争之前的中国而来。两岸签署的共同条约很可能包含如下原则: 一、统一是整体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二、两岸的中国彼此不是外国; 三、共同条约是政治及历史行为,完成之后就要透过法律行为来完成。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统一,绝对不是德国模式,也不是越南模式,更不会模仿两韩的做法。
写于2008年11月23日星期日,德国班贝克
国内教授来函:
谢先生:
你是个勤奋的快手.这种作风值得称赞.
俾斯麦对德国乃至欧洲历史起过重要作用,他开创的社会保险制度至今还在起着作用(美国还没有做到).
胡锦涛继承了前人的成绩,总的比较稳重,但也还是小心翼翼而有点保守的.他所作所为有点搞平衡的意思,比如上井岗山(上任之初)等等.赵紫阳逝世他没有跨出邓小平划的圈圈,"六.四"他至今没有平反,反右问题,他对于邓小平(他是个百分之百的实用主义者)所说"反右还是必要的"(全国只剩下两,三个人没有平反),没有纠正.总之,他在解决国内遗留的历史问题上是缺乏魄力的.
你所说到2012年全国统一的举措,如果真能这样,当然好(好极了),但仅是预测.即使如此,胡和俾也难以相比.当年的普鲁士四分五裂和今天中国的两岸是不好比的.假如胡废除了党禁,废除了新闻独裁,实行了司法独立,人民币上的头象,天安门城楼的头象更换了(我想他无论如何做不到,即使有这个心,也无这个胆),也许这样一个人物还可和俾作一番比较(这种比较很难,你有点火中取栗啊).
无论如何,你在文章后半部谈的2012年的可能很让人兴奋!
为此谢谢你!祝你和全家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