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专栏作者
解滨水井
一娴谢盛友
施化核潜艇
小心谨慎张平
捷夫茉莉
凡凡湘君
         专栏作者
容若俞力工
柳蝉赵碧霞
开心雨半窗
木然梦梦
上官天乙特务
圆月弯刀小放
         专栏作者
杨柳岸程灵素
法老王铁狮子
谷雨金录
莉莉小猫务秋
蓝精灵枚枚
有点红妆仙子
         专栏作者
索额图辛北
细烟王琰
水栀子多事
施雨汗青
男说女说林蓝
任不寐文字狱牢头
         专栏作者
老秃笔尹国斌
樱宁吹雪
少君老郸
白鸽子摩罗
朱健国王伯庆
小尼酒心
         专栏作者
伊可京东山人
润涛阎老么
风雨声望秋
峻峰直愚
王鹏令梦子
老黑猫俞行
 
[ads_url_inside]
 
State Farm Drama
网墨文集
 万维网读者->网墨文集->水井->正文
 专栏新作
 - 赵老师
 - 吉林插队的零散回忆
 - 吉林插队的零散回忆
 - 吉林插队的零散回忆
 - 吉林插队的零散回忆
 - 吉林插队的零散回忆
 - 吉林插队的零散回忆

 
 
吉林插队的零散回忆(十一):过冬

水井


秋收过后,就是打场。十月初的东北,一早一晚,已是寒气侵人。庄稼收割净尽,一眼望去,广阔的田野铺满白霜。从秋季的醇厚到初冬的肃杀,这种转变似乎仅在一夜之间即告完成。东北降雪早,一旦下雪,就给打场增添很多麻烦,所以打场一刻不能放松,从清早一直干到深夜,中间只轮班休息几个小时。话匣子里整天宣扬的是“人定胜天”,但社员们在言谈中,总是不经意地露出对老天爷的敬畏之情。数十年的革命教育如急风暴雨,如水银泻地,然而几千年来,中国农民都是在老天爷手里讨生活,深知箇中厉害。念报纸、开会发言是一回事,到了动真格的时候,谁敢造次。

 

场院虽是土地,但收拾得溜光水滑。摊开庄稼,牲口拉着石滚子在上面碾,社员们手执木叉,不时翻动,确保脱粒干净彻底。脱粒后,紧接着扬场,装袋。扬场是技术活儿。最权威的把式根据风向和风力,确定扬场的方位,然后大伙儿手执木锨,连粒带壳儿,撮起满满一锨,扬向空中,既要扬得高,又要撒得匀,手法很讲究。知青们手生,不堪委以重任,因此总是干装袋子的粗活儿。夜幕低垂,马灯高挂。休息的时候,披着棉袄,倚坐在庄稼垛旁,昏昏沉沉,听着石滚子的“咕噜咕噜”声,牵牲口的人影子拉得长长的,寒风起处,马灯摇摆不定,人影晃动不停。听着,看着,恍惚之间,一切仿佛都在梦里。沉沉的夜空,布满星斗,密密麻麻,一道银河赫然横亘其中,时时这里、那里一颗流星划过,转瞬即逝。离开农村以后,再也没有见过这样璀璨的星空,也再没有见过这样清晰的银河。小时候上语文课,学过巴金先生的《繁星》,以为什么“眨眼”啊,什么“摇摇欲坠”啊,就是描述繁星的最高境界了。在场院里,仰望浩渺的太空,同学们说起此繁星和彼《繁星》,摇摇头,笑了。大自然的景观,断非作家的笔所能描绘得出,我们恐怕只有赞叹、敬畏的份儿。

 

常说东北农民“猫冬”,在我们那一带,这只说对了一半。冬天有刨粪、送粪的活计,不过是轮班,干三天,歇三天。夏秋之际积成的粪堆,等到打场完毕之后,早已冻得嘎嘎儿的了,所以要刨,而且要用大镐刨。大镐镐头的宽度大约是十字镐的三倍,镐背很厚,刨粪就要靠镐头的宽度和厚度,在坚硬的冻粪堆里生生挤出一道裂缝,才能一块块刨下来。大镐很重,如果力气不够,颤颤巍巍举起来,落下去没有准头,每镐都打在一个新地方,那就是瞎耽误功夫。必须把大镐高举过头,重重砸下。第一镐只能在粪堆上留一个浅浅的坑,随后的每一镐都要打在同一个地方,坑逐渐加深加大,最后两边出现裂缝,再加把劲儿,一块粪就刨下来了。碰到特别难刨的地方,就在坑里塞上一把雪,再刨,往往立收神效。车老板儿甩着大鞭子赶马车,两个跟车的社员用大板锹装车,把刨下的粪送到地里,一堆堆卸下,留待开春扬粪。

 

刨粪是在隆冬时节,西北风一刮,厚厚的棉袄棉裤,感觉就像是纸做的,一打就透。有一天,在出工刨粪的路上,迎风而行,天上飘着零散的雪花,太阳偶尔露一露惨白的脸。风很小,真正是微风拂面,只是跟朱自清先生所说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相去甚远,倒像是歹毒的黄母用簪子照脸上猛刺。敢情不论是在地主老财的深宅大院,还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都能当上喜儿。风速如此之小,却能如此凌厉,真是一种古怪的感受。看来书上形容朔风之冷,“就像刀子刮脸”,并不是夸张。为了避风,大伙儿就转过身来,倒退着走。一个个蔫头耷脑,帽挂白霜,鼻流清涕,活脱儿一群“躲债七天回家转”的杨白劳,哪有半点儿“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当代新愚公模样。

 

我们那里冬天气温常在摄氏零下二、三十度,没有煤,屋里取暖全靠做饭烧炕,所以设法保住这点热乎气儿非常要紧。我们户的五间房子是草顶,四面土墙。土墙毕竟是土墙,无论是干打垒,还是土坯,哪怕活儿干得再地道,过一段日子,墙上就会裂缝儿,所以每年都要抹泥,以防寒气侵入。抹泥看似简单,其实从和泥到敷泥上墙,都有一套章法。我们知青哪里懂这许多,看人家抹墙,我们也照葫芦画瓢地抹墙,结果人家的葫芦是囫囵的,我们户的瓢是个破瓢。到了冬天,北风呼啸着大举入侵,我们户的北墙大缝小缝无数,完全不设防。不消多时,北墙上就结了霜,而且越积越厚,直至一寸有余。

 

插队的第一年,只有我和一个男生、一个女生在户里过冬,其余的同学都回了北京。那个女生眼看户里渐成冰窖,情知不妙,于是收拾收拾行李,搬到老乡家去住了。我们两个男生不识时务,在户里硬挺。逢到歇工,就躲在被窝儿里看书。晚上,戴着狗皮帽子睡觉。每天早晨醒来,都发现呼出的热气在嘴边的狗皮毛上结成白霜。屋里的温度比外面高不了多少,棉鞋、手套根本挡不住寒气。很快,手上、脚上都长满了冻疮。手上的冻疮尤其严重,开始是红肿,又疼又痒,后来就裂开几道口子,越来越长,越来越深。那个男生不知从哪儿找来一盒药膏,盒盖上赫然三个字:一扫光。打开盒盖一看,里面的药膏状似印泥,色泽鲜艳,红得可疑。他贸然把药膏敷在冻疮上,几天后,整个手背的皮堪堪脱光,露出红红的肉,煞是吓人。一扫光! 真是名符其实。二十几年过后,我和那位同学说起“一扫光”,没有感慨叹息,却不禁相视大笑。两人伸出手来,冻疮伤疤犹在。

 

屋里太冷,不光人受不了,水缸也受不了。大水缸本来放在灶间,北面墙上有缝儿,南面有豁牙露齿的门,穿堂风一吹,水缸里早早就结了冰。开始只是水面上结一层薄冰,每次舀水,先用舀子把冰敲碎。后来,水缸里面周遭儿都结了冰,而且越结越厚,最后只剩中间一个圆洞,大水舀子伸不进去,只好用碗,用杯子。我们烧过几锅开水,灌进水缸,想把冰融化。但是,开水少了,不起作用;多烧开水,又太费柴禾。如果只顾抢救水缸,最后柴禾用完了,无柴之炊怎么做?无柴之炕怎么烧?所以,很快就放弃了开水融冰法。我们担心水缸冻裂,把水缸从灶间挪到我们睡觉的屋里。可是,里外两屋的温差微乎其微。终于,一天晚上,夜深人静,正在似睡未睡之时,只听“啪”的一声,轻微然而清脆。我心中一阵惊疑,招呼同学跳下炕来,顶着满屋的寒气,哆哆嗦嗦地查看水缸。只见大水缸从上到下,裂开一道缝儿,宽约半厘米。再看缸里,冰已成浑然一坨。我们面面相觑,半晌无语。好在户里只有?颐橇饺肆羰兀铀叭∷从茫部傻值惨黄;叵肫鹄矗笔毖劭醋潘紫涨樵嚼丛街兀疵挥胁扇∪魏吻谰却胧媸呛客付ァ<偃缂霸绨阉桌锏乃怨猓筒恢露沉蚜恕U獾愣虻サ牡览恚谷幻挥邢氲健5本终呙裕寡圆恍椤?

 

开春后,同学们陆陆续续回户,看到冻裂的大水缸,都不免一番唏嘘。这个大水缸是户里的重要家当,少了它,做饭洗衣都不方便。有心再买一口水缸,无奈户里财政虽无赤字,却也捉襟见肘,大伙儿不知如何是好。亏得一位社员指点迷津,说是邻屯有个锔匠,手艺不错,何不请来一试。邻屯离我们屯子只有四里路。托人捎过话去,几天后,锔匠背着工具匣子来了。这位锔匠年纪在四十上下,语不出众,貌不惊人,手艺可真不错。他把水缸上的大缝儿打量了几眼,抄起钻子,用小绳牵着,“嗤嗤嗤”,在裂缝两侧打了两排孔,然后打上十多个锔子,再涂上一层类似腻子的东西。锔匠直起身子,说:“中了。”我们将信将疑,问道:“这就行了?不漏水?”锔匠一听这话,不高兴了:“漏?那得看是谁干的活计。我这话就给你们说下了:一百年它也不带漏的!”说罢,揣起我们递上的两块钱,转身走了。锔匠的话没错儿。大水缸虽然破了相,自从锔上之后,滴水不漏。几年后,集体户人走屋空。听说屯西头的老吕家因为家底儿薄,跟队长打了个招呼,把大水缸拉走了。几十年过去,老吕家的日子也该宽裕些了,不知那口大水缸还在不在。锔匠说了,一百年不漏,如果水缸在,应该还能用一阵子。

 

开春以后,手上的冻疮渐渐痊愈,可对东北的冬天已经心存畏惧。说来惭愧,插队期间,只有第一年的前半个冬天是正儿八经地和社员一起干活儿,后来手冻坏了,就不再出工。此后的几年,打完场,就回北京猫冬了。

 

一九七二年深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招工,大队里把我的名字报了上去。审批时间很长,我等不及,回北京了。新年前,大队来了电报,要我回屯子等消息。老乡们心眼儿实诚,不大理会“扎根农村闹革命”的伟大战略意义,平日总对我们知青说:“一天到晚蹶着屁股顺垄沟子找豆包儿吃,能有啥出息?咋也得想法儿整个商品粮吃吃!”如果能去长汽,不但能吃上商品粮,每月开工资,而且还是全民待遇(当时的工厂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又分大集体和小集体,待遇不同),无异一步登天。所以,接到电报后,我不敢有丝毫怠慢,赶紧煮几个鸡蛋,买两个面包,直奔北京站,花十九块九,打张车票回吉林。

 

回到户里,一个人,五间房,面对着冷锅冷灶冷炕,不免有几分凄清。队里几个小伙儿热心,当天晚上来跟我唠磕儿,帮我烧炕。一个小伙子还从家里拿来一土篮子豆圪淖(就是大豆豆荚和碎豆秸的混合物),一古脑儿填进炕洞,说是这玩意儿烧炕最好,后劲儿大。晚上钻进被窝儿,热烘烘的,身子下面甚至有些发烫。夜里睡得正香,突然感到手疼,登时惊醒。坐起身子一看,吓了一跳,只见褥子、被子上都有火,没有火苗儿,被褥上像是镶上了一道火边儿,弯弯曲曲,忽明忽灭,不断蔓延。我急忙跳下炕,把被褥拽到门外的雪地上。被褥被风一吹,立刻撺起一尺多高的火苗儿。我几脚把火苗儿踩下去,但被褥已经烧得残缺不全,不成样子了。豆圪淖果然后劲儿大,太大了。当夜户里不能住了,只好到邻居柱子家挤了一宿。

 

第二天一早,走八里路到镇上,去公社写了一份申请补助报告,“夜间烧炕不慎,致使失火,损失棉被一床,棉褥一条”云云。管知青的公社秘书挺痛快,当下批给我几十尺布票,不过钱是一分没有。经过这场小小的火灾,我已无心恋战,于是就到十多里地外的另一个集体户借住,和那里的一个北京知青一起等待长汽招工的消息。最后,长汽还是没有去成,商品粮、工资、全民待遇,全都成了泡影,白白损失了一套被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