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期左右,适值911事件过后不久,国际上烽火四起,反恐战争不断扩大。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海峡两岸局势剑拔弩张、紧张异常。那时候,一批北美朋友与我创办了“新纪元国际事务学会”,并以《西线观察》为名,通过《枫华园》网站,以不定期方式发表会员的政论。当时的目标在于,将我们在海外的观察,提供给两岸三地,以增进国人对国际事务的了解;同时为化解两岸的纷争,提出我们的建议。
记忆中,当时大陆人民对台湾的发展极具反感,民调也显示支持非和平手段的人数日众,甚至几达90%。然而我们却注意到,台湾主张维持现状的主流声音完全为急独派所掩盖,所谓的外省人已全然丧失公共场合的话语权。外省公职同胞一个个避免“中国人”话题,其中最皎皎者,如马英九也至多胆敢自称为“中国人”之后,追补一句“也是台湾人”。在此背景下,我们听到了一股微弱而坚定的声音,那就是“范兰钦”。
通过一番接触,我们了解那是一批不愿放弃民族、文化认同的台湾本省与外省同胞,透过笔名发出的抗议与呐喊。由是,我们相当主动地担负起传播其意见的职责,原因在于,我们要让海峡彼岸了解“另类台湾”,以缓和敌对的气氛。
从第一次接触起,我们便收到一系列的文稿。其中,有署本名的,有采用各种笔名的,而笔名之中,最频繁出现的即是“范兰钦”。
有趣的是,大概出于作者的疏忽,我们经常受到一些不标示来源的文稿。时时,也会收到一些太过乡土味的文稿。这时,根据双方的默契,我们便一概采用“范兰钦”名义发表;或者,按照我们对岛内情况的理解,把过于乡土化的内容,略加修饰,以使广大的读者能够理解作者的原意。就此意义,我们《西线观察》的若干成员,也参加了加工,也多少属于“范兰钦”的一分子。
我们不敢夸言为促进两岸同胞的相互理解作出多少贡献,但最起码,我们能够为“范兰钦”提供服务而感到骄傲。我们坚信,对任何民族、文化认同的侵犯,就是对人权的侵犯。值此炒作议题、刺激神经的时刻,我们认为,只要维护了“范兰钦”的言论自由,就是维护台湾人民的自由。
2009/03/24 俞力工教授于维也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