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专栏作者
解滨水井
一娴谢盛友
施化核潜艇
小心谨慎张平
捷夫茉莉
凡凡湘君
         专栏作者
容若俞力工
柳蝉赵碧霞
开心雨半窗
木然梦梦
上官天乙特务
圆月弯刀小放
         专栏作者
杨柳岸程灵素
法老王铁狮子
谷雨金录
莉莉小猫务秋
蓝精灵枚枚
有点红妆仙子
         专栏作者
索额图辛北
细烟王琰
水栀子多事
施雨汗青
男说女说林蓝
任不寐文字狱牢头
         专栏作者
老秃笔尹国斌
樱宁吹雪
少君老郸
白鸽子摩罗
朱健国王伯庆
小尼酒心
         专栏作者
伊可京东山人
润涛阎老么
风雨声望秋
峻峰直愚
王鹏令梦子
老黑猫俞行
 
[ads_url_inside]
 
State Farm Drama
网墨文集
 万维网读者->网墨文集->一娴->正文
 专栏新作
 - 2012年,中国能否逃
 - 赖昌星遣返模式对中
 - 全球化,中东和美国
 - 埃及军方在民主改革
 - 中日可能建立战略互
 - 金正日为什么再次秘
 - 2010年,中美是交恶

 
 
一娴: 英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味蕾

一娴


伦敦是我最喜欢的城市之一,悠久的历史文化,美轮美奂的建筑,丰富诱人的美食,精致的生活方式,每每令我一想起要去伦敦,便心驰神往。尤其伦敦以美食都市著称的一面,丰富精致要超过另一个美食之都香港。大快朵颐或浅尝细品,觥筹交错之中和老饕朋友切琢交流,还可以提高烹饪技术,为生活平添许多快乐。

 

在伦敦享用美食是一大快事,尤其从美国来。伦敦的美食餐馆遍布全城,据说囊括了全球各国各系的美食。不过要说英国菜本身,就不敢恭维了。最喜欢对此冷嘲热讽的是法国人。记得那年英国和法国争夺奥运会举办权,法国总统希拉克居然公开说“英国食品是世界上除了芬兰饭以外最糟糕的食品,你怎么能相信饭烧得这么差的人”。英国人闻言大怒,结果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另一个例子是英国人彼得·梅尔在他的《普罗旺斯一年》里写道,在他家做泥水工的法国工匠,对美食颇有心得,提起英国菜的时候,说了一句后来流传开来的话:“英国人杀羊杀两次,一次夺去羊的生命,一次夺去羊的滋味。”令彼得·梅尔面上无光,讪讪而去。

 

英国菜比较有名的是“鱼和薯条”,属于风味快餐,做得好,还是可以一尝的。有一年去湖区,在一家乡村小酒馆吃过一道烤青椒酿奶酪,浇上店家自做的酱汁,颇有点意大利风味,是我吃过的最好的英国菜,算不算英国风味则不得而知,在伦敦一些本地餐厅也有这样的感觉,如果去PUB,里面的食物基本上就可以说是英国风味了。去年去爱丁堡,在皇家英哩大街一家餐馆,特地点一道苏格兰传统风味菜haggis,据说是把羊的内脏粉碎后和燕麦一起放在羊胃里烤熟,然后切出来吃。菜端上来后,只尝了一口就不由地发呆,心想如果每天要吃这种东西,那可真正叫做:“直面惨淡人生”了。

 

英国人不善烹饪,但英国人善于收集美食餐厅。伦敦拥有的顶级餐厅是全球最多的,米其林星级餐厅就有45家,《美食》杂志有一次评选全球TOP50餐厅,伦敦囊括了14家。但这些顶级餐厅多半是法式,意式,日式等,中餐馆也有跻身米其林一星的,就是没听说有英式的。除了高档餐厅,中低档次里,也能找到有水准的美食餐厅。这次去伦敦,见到几位好久不见的朋友,他乡遇故人,高兴之余,大家相约在小威尼斯河边一家中餐馆聚会,后来又在机场附近的一家名为“东海”的中餐馆聚了一次。这两家餐馆的菜肴都颇具水准,尤其是“东海”,可以说和香港的一流酒楼几乎没有区别。

 

中餐在海外能够做得丝毫不走样,并不容易,一是厨师必须是中国人,这和味蕾的基因有关。二是食材要保证正宗新鲜。三是不能迁就当地人的口味。尤其是后者,记得有一次去瑞士卢塞恩,到中餐馆吃饭,点糖醋排骨,端上来是排骨浇番茄酱,点糖醋里脊,端上来是里脊肉浇番茄酱,令人哭笑不得,可是老外朋友吃得不亦乐乎,啧啧称赞。这种例子可能比较极端,在中国人少的地方,入乡随俗大概是不得已而为之了。

 

在伦敦遍尝各种风味,心满意足之外有时不免困惑,想起袁枚《随园食单》里录有《典论》日:“一世长者知居处,三世长者知服食”。英国人的居处美且讲究,英国人的生活方式也称得上精致不输法国人,何以“三世”的N倍了,英国菜还令人不敢恭维?

 

除此之外还有美国,美国和英国是有渊源的。美国菜也是令人不敢恭维,汉堡薯条炸鸡牛排,实在乏善可陈。而且美国还不如英国,英国菜不好吃,但是在英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其他风味的美食。美国菜不好吃,但是在美国很难找到其他风味的美食,纽约和旧金山例外。其他地方,不是没有,而是很难找到。这里特指美食,一般的风味饭菜不在其中。

 

有一次提起这话题,有朋友一笑说:无他,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味蕾不够灵敏而已。我对人种没有研究,不免将信将疑,但细细想去,也不无几分道理。英国人、美国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亚人,大都是盎格鲁萨克逊人种,这几个国家,是都不出美食的。一个好厨师一定得具备丰富和敏感的味蕾,这是好厨师的天分所在。有了好厨师,还得有好食客。例如中国菜名闻天下,中国人的味蕾也当然丰富敏感,没有好食客,好厨师无人欣赏,美食佳肴便无法代代相传而最终成为一个体系。

 

《中庸》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大意是人没有不吃吃喝喝的,但是真正懂得美味的人很少,如果味蕾说能够成立,这句话大概就比较适合英美人。对中国人来说,整体上知味的,肯定要远高于英美人。

 

不过在海外呆着久了,虽然遍尝各种风味,但是累了,倦了,病了,最想吃的,也还是中餐,这就不光是味蕾的问题,而是中国胃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