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是我最喜欢的城市之一,悠久的历史文化,美轮美奂的建筑,丰富诱人的美食,精致的生活方式,每每令我一想起要去伦敦,便心驰神往。尤其伦敦以美食都市著称的一面,丰富精致要超过另一个美食之都香港。大快朵颐或浅尝细品,觥筹交错之中和老饕朋友切琢交流,还可以提高烹饪技术,为生活平添许多快乐。
在伦敦享用美食是一大快事,尤其从美国来。伦敦的美食餐馆遍布全城,据说囊括了全球各国各系的美食。不过要说英国菜本身,就不敢恭维了。最喜欢对此冷嘲热讽的是法国人。记得那年英国和法国争夺奥运会举办权,法国总统希拉克居然公开说“英国食品是世界上除了芬兰饭以外最糟糕的食品,你怎么能相信饭烧得这么差的人”。英国人闻言大怒,结果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另一个例子是英国人彼得·梅尔在他的《普罗旺斯一年》里写道,在他家做泥水工的法国工匠,对美食颇有心得,提起英国菜的时候,说了一句后来流传开来的话:“英国人杀羊杀两次,一次夺去羊的生命,一次夺去羊的滋味。”令彼得·梅尔面上无光,讪讪而去。
英国菜比较有名的是“鱼和薯条”,属于风味快餐,做得好,还是可以一尝的。有一年去湖区,在一家乡村小酒馆吃过一道烤青椒酿奶酪,浇上店家自做的酱汁,颇有点意大利风味,是我吃过的最好的英国菜,算不算英国风味则不得而知,在伦敦一些本地餐厅也有这样的感觉,如果去PUB,里面的食物基本上就可以说是英国风味了。去年去爱丁堡,在皇家英哩大街一家餐馆,特地点一道苏格兰传统风味菜haggis,据说是把羊的内脏粉碎后和燕麦一起放在羊胃里烤熟,然后切出来吃。菜端上来后,只尝了一口就不由地发呆,心想如果每天要吃这种东西,那可真正叫做:“直面惨淡人生”了。
英国人不善烹饪,但英国人善于收集美食餐厅。伦敦拥有的顶级餐厅是全球最多的,米其林星级餐厅就有45家,《美食》杂志有一次评选全球TOP50餐厅,伦敦囊括了14家。但这些顶级餐厅多半是法式,意式,日式等,中餐馆也有跻身米其林一星的,就是没听说有英式的。除了高档餐厅,中低档次里,也能找到有水准的美食餐厅。这次去伦敦,见到几位好久不见的朋友,他乡遇故人,高兴之余,大家相约在小威尼斯河边一家中餐馆聚会,后来又在机场附近的一家名为“东海”的中餐馆聚了一次。这两家餐馆的菜肴都颇具水准,尤其是“东海”,可以说和香港的一流酒楼几乎没有区别。
中餐在海外能够做得丝毫不走样,并不容易,一是厨师必须是中国人,这和味蕾的基因有关。二是食材要保证正宗新鲜。三是不能迁就当地人的口味。尤其是后者,记得有一次去瑞士卢塞恩,到中餐馆吃饭,点糖醋排骨,端上来是排骨浇番茄酱,点糖醋里脊,端上来是里脊肉浇番茄酱,令人哭笑不得,可是老外朋友吃得不亦乐乎,啧啧称赞。这种例子可能比较极端,在中国人少的地方,入乡随俗大概是不得已而为之了。
在伦敦遍尝各种风味,心满意足之外有时不免困惑,想起袁枚《随园食单》里录有《典论》日:“一世长者知居处,三世长者知服食”。英国人的居处美且讲究,英国人的生活方式也称得上精致不输法国人,何以“三世”的N倍了,英国菜还令人不敢恭维?
除此之外还有美国,美国和英国是有渊源的。美国菜也是令人不敢恭维,汉堡薯条炸鸡牛排,实在乏善可陈。而且美国还不如英国,英国菜不好吃,但是在英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其他风味的美食。美国菜不好吃,但是在美国很难找到其他风味的美食,纽约和旧金山例外。其他地方,不是没有,而是很难找到。这里特指美食,一般的风味饭菜不在其中。
有一次提起这话题,有朋友一笑说:无他,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味蕾不够灵敏而已。我对人种没有研究,不免将信将疑,但细细想去,也不无几分道理。英国人、美国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亚人,大都是盎格鲁萨克逊人种,这几个国家,是都不出美食的。一个好厨师一定得具备丰富和敏感的味蕾,这是好厨师的天分所在。有了好厨师,还得有好食客。例如中国菜名闻天下,中国人的味蕾也当然丰富敏感,没有好食客,好厨师无人欣赏,美食佳肴便无法代代相传而最终成为一个体系。
《中庸》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大意是人没有不吃吃喝喝的,但是真正懂得美味的人很少,如果味蕾说能够成立,这句话大概就比较适合英美人。对中国人来说,整体上知味的,肯定要远高于英美人。
不过在海外呆着久了,虽然遍尝各种风味,但是累了,倦了,病了,最想吃的,也还是中餐,这就不光是味蕾的问题,而是中国胃的问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