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专栏作者
解滨水井
一娴谢盛友
施化核潜艇
小心谨慎张平
捷夫茉莉
凡凡湘君
         专栏作者
容若俞力工
柳蝉赵碧霞
开心雨半窗
木然梦梦
上官天乙特务
圆月弯刀小放
         专栏作者
杨柳岸程灵素
法老王铁狮子
谷雨金录
莉莉小猫务秋
蓝精灵枚枚
有点红妆仙子
         专栏作者
索额图辛北
细烟王琰
水栀子多事
施雨汗青
男说女说林蓝
任不寐文字狱牢头
         专栏作者
老秃笔尹国斌
樱宁吹雪
少君老郸
白鸽子摩罗
朱健国王伯庆
小尼酒心
         专栏作者
伊可京东山人
润涛阎老么
风雨声望秋
峻峰直愚
王鹏令梦子
老黑猫俞行
 
[ads_url_inside]
 
State Farm Drama
网墨文集
 万维网读者->网墨文集->俞力工->正文
 专栏新作
 - 埃及,阿拉伯世界的
 - 评利比亚问题引发的
 - 谈法国出兵马里的合
 - 卡达菲为何下令通缉
 - 谈卡达菲的失误
 - 利比亚何去何从?
 - 利比亚与恐怖主义

 
 
利比亚与恐怖主义

俞力工


利比亚与恐怖主义

 

前言

 

  2002年初,笔者曾以《美国与巴基斯坦为何培养恐怖分子?》为题,介绍了卡特时代美国政府如何与英国、巴基斯坦、沙特一道,在巴基斯坦与阿富汗等地培训阿富汗与巴基斯坦民兵,借以对抗阿富汗政府军与苏联军队;同时,又从伊斯兰教世界招募狂热分子,给予战斗和爆破技术训练。

 

如今,时隔近十年,而且又适逢911事件十周年纪念,似有必要连同利比亚的事态发展,一并介绍美、英战略部署的特点,以及近30年的变化。

 

美国的部署

 

  1979-1989苏联对阿富汗进行了军事干预

 

  1977-1981卡特时代:先后受伊朗革命与阿富汗纷争困扰,于是其安全顾问布热辛斯基提出建议,通过支持伊斯兰教积进分子的办法,扩大阿富汗反对派、反苏军的武装力量。

 

  1981-1989里根时代:沿循卡特政府的做法,让巴基斯坦政府承担培训民兵任务(后组成塔利班政府);邀约本拉登出面,大规模招募各国狂热分子,组成“基地”恐怖主义组织。此外,鼓动、支持伊拉克萨达姆进攻伊朗,使得战争延续近十年,造成逾百万人的死亡。

 

  1989-1993老布什时代:除继续培训阿富汗民兵与基地成员之外,诱使萨达姆对科威特进行军事冒险行动。联合国安理会随即通过制裁决议,制定“驱逐伊拉克侵略军于科威特领土之外” 为目标。以美国为首的军事力量无视安理会决议目标,趁机一举摧毁了伊拉克90%战斗力。军事制裁过程中,美军顺势在沙特阿拉伯驻扎大军,形同军事占领,由是引起本拉登(沙特人)反目成仇。

 

1993-2001克林顿时代:此阶段可谓国际恐怖主义的辉煌时期。他们先后在南斯拉夫、俄罗斯、中国、伊朗、印度、利比亚、叙利亚、也门、苏丹、东非等地进行破坏,严重影响其治安与经济发展。受害最烈的国家首推南斯拉夫,经受西方集体经济、军事制裁之后,非但国家遭到肢解,基本设施彻底破坏,甚至促使分裂后的科索沃由纳粹色彩浓厚的“科索沃解放军”执政,并允许美国在彼处建立自越战结束以来的最大海外军事基地。

 

  综观上述美国历届政府的策略,不难发现其共同点在于:避免打消耗战; “以夷制夷,借恐怖主义打击敌人” ,由是把己方伤亡与经济负担降至最低;实行 “多边主义” ,争取尽量多的军事同盟。

 

小布什的擦枪走火

 

  2001-2009小布什时代:尽管他上任之初,继续对中、俄等国的武装反对派暗中支持,对其政府的抗议也置之不理,却于“911事件”发生后,突然改弦易辙,大张旗鼓地抬出“反恐”旗帜,同时开辟打击恐怖主义组织和敌对国家的两个战场。

 

  其结果是:打垮了原本应当支持的塔利班政权,由是丧失了共同遏制伊朗、中亚、中国的机会;同时把祸水泼向老盟友巴基斯坦,使得该国的众多普什图民众(阿富汗的多数民族)与伊斯兰教狂热分子群起造反,动摇该国的稳定与安全。再者,对巴基斯坦的不断轰炸也引起民众的普遍反美情绪,以至于对阿富汗多国驻军的补给线与生命安全造成不利影响。此外,由于独断独行,谎称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毁灭性武器”而对该国发动侵略战争,造成国际孤立、军事开销扩大、伤亡人数激增。于是,既削弱本国实力,又陷全球于经济危机。这一系列后果直接导致共和党政府的下野。由此可见,小布什的蛮干,与此前政策完全背道而驰。

 

  就“911事件”而言,小布什的自我辩护是,“该事件令美国国家安全险象环生,因此不得不采取果断行动”。问题在于,时隔10年,迄今非但提不出任何塔利班的罪责;举不出基地筹划该 行动的直接证据;官方对“911事件”的解释也破绽百出,使得不表信任的民众人数,以15%的速度逐年递增。更加难堪的是,911事件发生后,政府所委派的调查小组,也先后有其主任、副主任等重要成员公开抨击美国政府对调查工作的杯葛、刁难、不配合与不负责任。

 

奥巴马的“纠偏”

 

  2009至今的奥巴马时代:奥巴马上任后积极拉拢欧盟,以至于在多边主义的框架里,促成对利比亚长达五个多月、前后8000架次的轰炸。尽管他也像1991年一样地滥用安理会决议,甚至明目张胆违抗安理会“禁止派遣地面部队”的决议规定,暗地派遣特种部队和供应叛军武器,但多少也纠正了小布什独断独行的错误。同时也精心策划地恢复“支持恐怖分子、以夷制夷”的一贯办法,把己方的伤亡人数减至最小。

 

  据美国“民族” 电子报(The Nation)2011年8月31日报道,在沙特阿拉伯苏丹亲王(Bandar Bin Sultan)的号召下,美、英两国情报机构从本年年初起,在阿富汗北部招募了1500名自愿军(国际市场上最价廉的雇佣军),前往利比亚作战。(注一)

 

  此消息果真属实,意味着美国将改善与塔利班的关系,如此一方面可纾解阿富汗与巴基斯坦政府的压力,也促使利比亚的恐怖分子精神贯注于本国内政,于是削减对伊拉克美军的打击力道。然而同时令人感到忧虑的是,新疆可能又将步入多事之秋。当然,事态如此急剧变化,最为忐忑不安的肯定是叙利亚与伊朗。

 

  从战略层面考虑,此次一举摧毁卡达菲政权,除了重新支配利比亚石油、外汇资源与150吨黄金储备之外,间接的战果便是排除了中国的利益,与搭建了进逼苏丹的桥梁。往后将美国军方的非洲指挥部(AFRICOM)建于此地,也应当是预料之中。

 

  奥巴马虽然是顺应反战浪潮上台的总统,但却并非民众所期盼的鸽派。至少,历史记载上,将不会漏记“首位攻打非洲的美国黑人总统”一笔。除此,这次动乱严重摧残了利比亚的“费赞”民族(Fezzan,定居于利比亚南部,与苏丹、乍得交界的黑人,其从军者多遭指责为“雇佣军”而遭杀害)。此外,大批来自撒哈拉以南的黑人外籍劳工也多受到反叛军的羞辱、杀害与驱赶,成为非洲联盟至今拒绝承认新政府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灾难均将使奥巴马的记录难以漂白。

 

 

利比亚新政府的特征

 

  关于过渡政府,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其绝大多数成员,无论是投靠反叛军的数名前部长,或部落领袖,或恐怖主义组织领袖,皆来自利比亚东北班加西一带(Benghazi, Darnah,Tobruk)。据最近评论界热烈讨论的2007年美国“西点研究报告”(West Point Study)揭示,在2006至2007年之间,伊拉克从事攻击联合军队(美、英军为主)的恐怖分子以来自该地区的比例为最大,且多倾向于采取人身炸弹的激烈手段。绝非巧合的是,该地区又是1969年卡达菲发动政变推翻的伊德里斯一世国王家族的(Idris I)所在地,同时也是复辟运动和恐怖主义组织(如“利比亚伊斯兰改革运动”的前身“利比亚战斗团体”LIFG,以下简称“战斗团”)的大本营。“战斗团”自2001年以来便一直名列联合国安理会的恐怖主义组织黑名单上。今年6月份,却突然经人细心删除。

 

  “西点研究报告”执笔人曾向美国当局提出两条策略建议:一是与利比亚政府合作,打击恐怖主义组织;一是利用恐怖主义组织,颠覆利比亚政府。如今看来,奥巴马显然做了较阴损的选择,而其原因,下文将有较详细的探讨。

 

  目前的黎波里军委会总司令伯哈杰(Abdel Hakim Belhadj)也来自班加西。1990年代曾刺杀卡达菲未遂而逃亡阿富汗等地。2004年在东南亚辗转落于美国中情局之手,随后便移送利比亚当局(2003年后,利、美关系有所改善,次年“战斗团”也列入美国黑名单上)。2010年在卡达菲儿子塞弗(Seif)撮合下,伯哈杰签下悔过书后获释(1800在押人犯中只有100人左右拒绝认错)。本年初,他经北约组织的安排,由卡达尔搭乘军机前往班加西参与反卡达菲活动。9月3日,他带领叛军攻占首都的黎波里之后,即公开向记者吐露,他于2004年曾遭中情局刑求,并要求美国政府道歉。伯哈杰的遭遇,也从侧面说明小布什政策的自相矛盾,其中,自然也包括2002年接受中国的要求,把某疆独组织列在恐怖主义组织名单上。

 

  过度政府中的旧官僚,多有1990年代协同卡达菲围剿班加西恐怖分子的经历,如今意外地与冤家碰头,即便不是分外眼红也难以欢聚一堂。以前内政部长、雍内斯少将(Abdu Fattah Younes,也当过安全局长)为例,背弃卡达菲之后便担任叛军的总司令。7月28日他听从召唤回到班加西,却遭人用刑、杀害,并将焚烧后的尸体遗弃郊外。据闻,葬礼期间,其儿子突然失控,哭喊 “要卡达菲与绿旗子回来”。

 

  如前所述,目前新政府成员中不乏主张恢复君主制和酋长制者,也有倾向世俗化和民族主义的前政府要员,以及伊斯兰教瓦哈比派狂热分子,今后无论是磨合或摩擦,结果不外是“伊拉克化”:名义上的统一,实际却分裂为几个“国中国”,中间则夹着一个弱势中央政府。换言之,这两个国家非但永远失去区域性强国地位,还丧失自主权。

 

  早在2005年6月26日,经英国M16情报组织的安排,“利比亚反对派全国会议”在伦敦召开(“战斗团”也参与其中,尽管同年10月英国政府也将“战斗团”列在黑名单上)。该会议所定的目标为:推翻卡达菲政府;而后由国家过度委员会执政一年;而后恢复君主制,并使伊斯兰教成为国教。(注二)从英国政府继续支持恐怖主义组织的明朗态度,似可推论其当局根本不把911事件放在心上,原因显然是,911事件与恐怖主义组织的关系有限,而且,英国当局也知道,恐怖主义分子之打击英军、美军,多系出于被迫反击。

 

  2007年“战斗团”正式加入基地组织,从此取代沙特与埃及的地位,更加使班加西地区成为招募恐怖分子敢死队的中心。

 

班加西地区的特殊背景

 

  1969年卡达菲政变成功之后,便以强硬手段对付这块保守主义、封建主义、部落思维、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狂热结为一体的地区,其具体办法便是把前王朝官僚与地方势力历史上聚集的大量土地分派给贫苦民众,因而大大削弱了权贵阶层的实力,也造成势不两立的连绵斗争。

 

  此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势力便是以伊德里斯王室为核心的塞努西教团(Senussi)。该教团于1837年成立于麦加,其教义与瓦哈比派(Wahabism,此为外人的称呼,其教徒自称为萨拉菲派,Salafist)极为相近。1843年起,该教派的中心转移至班加西地区,伊德里斯家族也逐步取得教长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该家族联合英国对抗意大利,因此于二战结束后,由英国扶持为利比亚国王。彼时利比亚尚未发现石油,其执政方针之封建保守,近似沙特阿拉伯。最引起民众反感的是,他对当时阿拉伯世界风起云涌的民族主义运动无动于衷。1969年卡达菲夺权之后,即禁止该教团的活动。

 

  伊斯兰教塞努西保守势力得以在利比亚存在与发展,多少与班加西地区远离奥斯曼帝国的权力中心有关。历史上,凡主流“国教”受到同一宗教的新教派挑战,多受地方政治影响。也就是说,只要某些偏远地区不愿接受中央政府领导,多倾向于从教义中寻找一些精神武装、自立门户。但就一般情况,这些教团处于“旁门左道”地位,也绝对是中央政府讨伐对象,因此少有长期存在的可能。

 

利比亚与沙特阿拉伯之间的宗教、政治关系

 

  话说发源于阿拉伯半岛东部的沙特部族(Saud)由于地位偏远,交通不便,原就不受麦加的直接控制。奥斯曼帝国形成后,该地区一直处于半独立状态,因此所有传统风俗习惯得以沿袭,其生活的单调与枯燥,也允许长期拒绝外来的影响。

 

  瓦哈比派的始祖瓦哈伯(Muhammad ibn Abdal-Wahhab)于1744年途径此地,其严守《古兰经》与《圣行》基本教义、排斥一切教义的继续发展、排斥一切与教义偏离的政治格局的主张,深得该家族元老沙特(Muhammad ibn Saud)的认同。于是便将其教义规定为该部族的“独尊”,并作为精神资本,以扩充其势力范围。

 

  沙特部族人口稀少,南征北战时有斩获,也不时落荒而逃,因此未能如愿地形成地方霸主。十九世纪英国势力不断扩张,尤其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把奥斯曼突厥人的势力彻底排除于阿拉伯世界之外。此际,英国并没有实现战争期间对阿拉伯人所作的“支持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的承诺,而是通过与法国的合作,采取“抑强扶弱”的办法,让几个最保守、最落后的地方势力崛起,以抵制该地区的团结与进步;同时还将阿拉伯世界瓜为十多个国家,纳入各自的势力范围。

 

   1915年,英国与沙特这个酋长国建立保护关系,这意味着瓦哈比教团从此也有了强大靠山,尤其是通过石油的大量开采,此“国教”便随着沙特阿拉伯的经济实力与“外援”措施,向全世界扩散。由于瓦哈比派严守教义,主张政教合一,反对与时俱进的一切努力(如政教分离、社会福利制度、女权、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现代法律、禁止体罚等等),其打击的对象,当然首先是推动世俗化、现代化、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国际主义的政府。瓦哈比的短期目标一向是推动割据,以建立一个政教合一、酋长制、世袭制的地方势力;长远目标则是,建立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基本教义派伊斯兰大帝国。如此这般,其激烈主张恰好可为帝国主义所利用。这也就是为何新、老霸权再三扶持瓦哈比、萨拉非、塞努西保守势力的战略动机。

 

  不言而喻,阿富汗的塔利班,不过就是中亚地区的沙特。打垮联合国机构誉为“接近发达国家”的利比亚、伊拉克、叙利亚,也意味着彻底打消阿拉伯世界建立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以铲除封建部落、酋长势力的念头。鉴于此,结论不外是:伊斯兰教的恐怖主义只有在霸权的支持下,才能形成一个国际性问题。因此,所谓“基地”、“战斗团”,不过是霸权的过河卒子,而真正的病灶在于霸权主义或国家恐怖主义本身。

 

本拉登事件

 

  言及此,似乎无法交代的是,既然美、英势力正在努力纠正小布什的“错误”政策,致力于修复与恐怖主义组织的良好关系,为何又非去掉本拉登不可?是否自相矛盾?如何自圆其说?

 

试做解答之前,笔者认为首先值得探讨的应当是如下问题:

 

靠“杀人恢复正义”是否美国垦荒时期西部牛仔的做法? 1976年福特总统曾下令禁止美国军情人员刺杀敌国政要。此命令虽经小布什废止,奥巴马是否更加来劲? 未经中立司法程序审判而贸然处决、杀人是否属蓄意谋杀? 再三越境杀人(包括无人驾驶飞机轰炸造成的无辜伤亡)是否侵犯了巴基斯坦的主权?违反了“日内瓦公约”和战争法? 擅自遗弃本拉登的尸体是否有杀人灭迹嫌疑? 美国是否集“控诉、审理、执行”职能于一身?是否让丛林法死灰复燃? 是否抵触《联合国宪章》最起码的禁止滥用武力原则? 是否再三用既成事实或制造“习惯法”来否决国际大法《联合国宪章》?

 

  这一系列问题,多少说明奥巴马知法犯法的严重性远远超过无知无识的小布什。一个法学专家一旦负起政治任务,维护财团利益,便把所教所学置于脑后,必将成为今后法、政学研究的一个最佳案例。

 

  至于本拉登事件本身,美国官方不但正式宣布,还以录像佐证:本年5月1日派遣了20名特种部队分乘几架直升机执行击杀本拉登的任务。微妙之处在于,3个月后,即8月6日美方又传来消息,“美国一战斗直升机在阿富汗执行任务时“失事”坠落, 31位特种部队士兵全体死亡,其中包括前此执行追杀本拉登任务的20人。”

 

  不论事实真相为何,笔者认为可能性大体不外两个:一是本拉登积怨已深,无从改善关系,因此非以快刀铲除不可;其次便是,此人可能早已是个不存在的“幽灵”,美国也一再以他的存在为借口,四下采取军事行动。如今,既然要改弦易辙恢复与恐怖主义组织的良好关系,又囿于无法变出一个活生生的本拉登,便只好摆设击毙本拉登的一幕。

 

 

结束语

 

  中国此次明摆地蒙受200亿美元的损失。这是在中国、中华民族逐步壮大过程中,不论由何政府执政,必然要面对的国际挑战。笔者无意从讨价还价的角度发表任何意见,原因是这方面能人甚多,而且有关当局也正在尽其努力。唯一想强调的只有两点:

 

一. 当前的局势不过是西方发现新大陆以来,霸权主义、殖民主义扩张的延续,而短暂的冷战格局,大可视为两大阵营互相遏制而造成的 “整修期”;

 

二. 全球70%以上的石油资源幸与不幸地埋藏在伊斯兰教世界的地下。从工业资本、金融资本、军工资本的角度出发,凡能追求最大利益的手段便是正当手段。这种工具主义的思维,可轻易忽略生命、尊严与一切法律、道德规范,而且一旦这种集团利益给曲解为国家利益,则国家恐怖主义便应运而生。

 

  极其明显的是,占全球人口几近四分之一的伊斯兰教兄弟是各种恐怖主义危害最深,而且蒙受最多不白之冤的民族。任意对如此庞大的人口加诸任何伤害与羞辱,无异于对人类本身的讥讽。有鉴于此,中国朝野必须以保护眼睛的态度维护他们的尊严与权益,而不是任由反伊斯兰的情绪无限扩大,或借“反恐”名义扩大打击范围,破坏兄弟民族间的和谐与团结。2011/09/11

 

注一:CIA recruits 1,500 from Mazar-e-Sharif to fight in Libya http://www.nation.com.pk/pakistan-news-newspaper-daily-english-online/Politics/31-Aug-2011/CIA-recruits-1500-from-MazareSharif-to-fight-in-Libya

 

注二:与会者有兄弟会、色努西兄弟会(Senussi)、拯救利比亚民族阵线(NFSL,1981年中情局与当时亲美的苏丹政府在苏丹所建的恐怖主义组织)与LIFG战斗团。

本年2月23日Darna地区反对派宣布成立酋长国,规定妇女必须戴面罩,同时恢复体罚。该地区向为恐怖分子的最大温床,对付敌人的手法也最为血腥、毒辣。 2007年战斗团正式加入“基地”组织,并改名为“馬格里布伊斯兰基地”(AQIM,以前也曾命名为“响应战斗团”Group for Call and Combat及“萨拉非教导战斗团”Salafist Group for Preaching and Combat),宗旨在于推翻利比亚革命政府,以至于进一步在北非馬格里布地区建立一个酋长制为基础的伊斯兰教大帝国。这也是为何如今同受威胁的阿尔及利亚政府给予卡达菲家属政治庇护的原因之一。

 

后记:本文性质为汇编,参考、援引的文稿、文献甚多,主要包括3个网站本年发表的所有相关论文。为求方便,仅仅列出它们的链接网址: http://www.globalresearch.ca/ (加拿大“全球研究网”) http://www.ag-friedensforschung.de/ (德国“AG和平研究网”) http://www.voltairenet.org/fr (法国“伏泰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