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盛友:父与子 谁之过?
国产当红“四大名爹”:李刚、王军、卢俊卿和李双江。举国感叹:“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
子拼爹,谁之过?
“爱拼才会赢”,子拼爹,谁输谁赢?
李双江——李天一之父
李双江,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其代表作《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红星照我去战斗》等在中国广泛流传。2011年9月6日,其年仅15岁的儿子李天一无照驾车,因寻衅滋事罪被北京警方判处收容教养一年。
卢俊卿——卢星宇之父
卢俊卿,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主席,中非希望工程主席,全球公益慈善联盟金质勋章获得者。2011年8月,其年仅24岁的女儿卢星宇引发网友和媒体关注,与之相关的发家史等受到质疑。
王军——郭美美“干爸”
2011年7月初,“郭美美事件”近两周后,拥有中红博爱大股东深圳物华公司10%股份的王军进入大众视野。8月3日,郭美美称自己的干爸“王军”非红十字会内部的王军,而只是一名商人。
李刚——李启铭(又名李一帆)之父
2010年10月16日晚,保定公安局北市区分局副局长李刚之子李启铭(又名李一帆)酒后在河北大学内飞车接友,致两名女生1死1重伤。撞人被截后,口出狂言“有本事你告去,我爸是李刚。”
以上这些父子都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天下的父子大部分是普通人家,就像德国漫画家埃•奥•卜劳恩(e.o.plauen ,1903-1944 )的系列漫画作品《父与子》所描写的一样,父与子在人生路上是同伴,也是挚友。当父亲有了困难时,第一个想起的是儿子,当儿子有了困难时,第一个想起的就是自己的父亲。儿子小时父亲是他的呵护神,儿子大时父亲是他的智囊和参谋;儿子小时是父亲的开心果,儿子大时是父亲的顶梁柱。父亲因为有了儿子,儿子因为有了父亲可使两人曲折的人生路程变得平坦,平坦的路程变得更加顺畅,父亲因此有了加力器,儿子有了航标灯。都说儿子是父亲的未来希望,其实也是父亲生命的延续。父亲因为有了儿子,而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希望,没有了后顾之忧,儿子因为有了自己的父亲,对未来生活更加自信,高高扬起生活的风帆。父亲是儿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儿子做事的参谋,也是儿子远行的后方;儿子是父亲的未来,自己未竟的事业就在儿子身上。 儿子需要父亲照顾的时候,那是因为儿子还小,父亲需要儿子照顾的时候,那是因为父亲已老。儿子小的时候,眼中的父亲是天下最能的人,是英雄;等儿子长大了,眼中的父亲总是那么传统,很保守。等儿子快老时,才发现原来父亲是那么英明,自己有很多不如父亲的地方。 世俗的眼光总归是世俗的眼光:三十岁之前看父敬子,而三十岁之后是看子敬父。父亲有父亲的优势,有经验,老道;儿子有儿子的优点,有朝气,创新。父亲的成功不一定是儿子的成功,而儿子的成功就是父亲的成功,父亲的最大成功就是有一个超过自己的儿子。每一个做父亲的都是在自己父亲的陪伴下,走完自己的前半生;而自己的后半生则是在自己的儿子陪伴子,这是一条永不间断的人类繁衍的链条。家族是这样发展,民族是这样振兴,人类是这样生息。儿子总是在父亲的陪同下走好他的前半生,父亲总是在儿子的陪同下走完他的后半生。当父亲做成功了一件事,人们会说:“那是由于父亲的经验丰富,”当儿子做成功了一件事情,人们还会说“那是由于后生可畏,年轻有为”。如果父亲做失败了一件事情,人们会说:“那是廉颇老矣。”如果儿子做失败了一件事情,人们会说:“还太年轻,不成熟所至。”
父与子原本就是一个人,儿子是父亲的裂变,儿子是做父亲没有做完的事情的委托人。儿子会为有一个成功的父亲而自豪,父亲会为有一个成功的儿子而骄傲! 父亲的最大成功就是儿子超过了自己。
子反爹,谁之过?
特殊时期的父与子在人生路上,未必就是同伴和挚友。根据媒体和书刊资料,薄熙来在文革期间是红卫兵组织“联动”成员,宣扬“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血统论”,而又响应当时造反派的“革命潮流”,声明和被打为反革命的父亲薄一波断绝父子关系。“联动”是当时北京城一个著名的造反派组织,组织了多起恶性武斗事件,两弹一星中的科学家之一姚桐斌就是死于联动红卫兵的棍棒之下。(参见杨国宇:将军军管日记(1967-1969))
到底薄熙来有没有与父亲断绝关系,他自己最清楚;若真有其事,甚至动手打过自己的父亲,薄熙来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去,有没有忏悔过?
一个真实的事情:我在中国的一个朋友,他的父亲是“南下干部”,很不幸在文化革命一开始就受到严厉冲击,据他说当时因为“迫于形势”,他和他父亲划清界限,并且还参与批斗他的父亲,在多年以后,其父亲早就落实政策光荣离休并且分得一套很大的房子,他们父子关系一切如旧,似乎没有什么阴影和影响。令人震惊的是,曾批斗父亲的他,竟然完全没有任何悔恨和歉意。
德国著名作家西格弗里德•伦茨(Siegfried Lenz,1926-)在其小说《德语课》(Deutschstunde,1968)中,以真切朴素、错落流转的叙述手法,深刻审视了德意志那个疯狂时代被扭曲的人性。《德语课》出版于1968年,作品取材自画家埃米尔‧汉森(Emil Hansen)在纳粹统治时期被禁止作画的真实事件。
1945年,二战刚刚结束,在易北河的一座孤岛上,少年西吉(Siggi Jepsen)被关在感化院(类似中国的劳改)的单人囚室里,罚写一篇题为《尽责的快乐》的作文。往事纷至沓来:二战期间,他身为乡村警察的父亲,奉命恪尽职守地监视一位于他有救命之恩的画家,禁止其作画,他还要求当时才十岁的西吉也帮忙监视画家。然而,同情画家的西吉却背着父亲保护艺术品,把父亲撕碎的画恢复成原状,藏在一个废旧的磨房“密室”里。
战后,禁令解除,父亲却仍然顽固不化地继续“履行职责”。一场莫名大火将磨坊里的画作付之一炬,西吉对父亲的怀恨与恐惧由此到达极点。而他偷藏画作的行为也终于被父亲发现,西吉被当作难以管教的少年犯送进感化院。在感化院中,他不断回忆起往事,作文越写越多,甚至不愿跨出囚室。他希望能一直写下去,继续体会履行尽职的快乐……西吉说:“大人们不愿审判自己,而把烦恼(指的他自己)装上快艇送往少年教养院”。
伦茨小说的特点,写最普通的人,最日常的状态和最平凡的生活,却用最简练、最朴实的日常语言,把父子断裂这样人性的丑恶淋漓尽致地展现于读者的面前,小说家并没有给父子谁对谁错给答案,而是通过小说呼吁德国人的良心自省。伦茨的姿态表明,任何人都得把自己整个的生命放在天平之上,真正地反省,不是在善恶、好坏之间做出简单的取舍,而是上“德语课”,从内心忏悔,让天下每一个父子的生命往道德关怀方向成长。
我们中国人何时开始上忏悔这门“汉语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