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后现代性
所谓后现代,典型的标志是信息爆炸与消费泛滥。其他,多是在此基础上的上层反映。
表面看,目不暇接的信息与推陈出新的商品,打碎了民众的生活、思维与习惯,切割了传统与历史。这时代,受众即便接触了大量的信息,却又因为支离破碎的报导,与缺乏来龙去脉的交代,而丧失获得真正知识的权利与判断是非的能力。与此同时,又毫不怜惜地更换消费物质,也连带造成人际关系瞬间的离离合合。
然而,这个“无政府主义”的背后,实际却有个无形之手掌控全局,以至于透过各种媒介渠道植入预期的价值观与记忆标签,使得消费者一方以为是做出了自主的选择,而实际却是受到无可抗拒的指令;一方面忙着堆积淘汰用品,一方面又无休止地图借取得新产品而挤入现代化与时尚之林。
台湾不是例外,在茫然无序的环境里,对历史,对文化,对友情,都可毫不怜惜地加以抛弃;而精神上的慰藉、满足与宝贵精力,却靠每天胡乱拼凑起来的小感情、小趣味来填补与消耗。
台湾社会的特殊性
除了这个近三十多年出现的全球普遍现象外,台湾还在急速高度工业化冲击之下,造成情绪急躁与神经质;尤其是,自李登辉主政以来所延续的“悲情政治文化”,也酝酿了嗔与痴的岛民个性。
“悲情文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把部分群体捧在手上,无节制地奖励会哭的孩子。长此以往,使得部分优势族群颐指气使;弱势者便必须谨言慎行,夹着尾巴做人。更有甚者,一旦无理取闹、标新立异成习,所造就的下一代多缺男子气慨,反倒是嘻皮笑脸、游戏人间、阴阳怪气、毫无社会责任感的新新人种成群成堆。
值得我们警惕的还不止于社会的沉沦,更加严重的是,随着商品文化的泛滥,还按部就班地植入了某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政治价值观。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后冷战时期的霸权主义扩张与资源掠夺加以歌颂;同时又不断地以推崇日本殖民主义来刺激两岸受害者的神经。该情景有如在犹太人面前宣扬法西斯的建树,若不及时遏制,在这西太平洋鹿死谁手未决的当头,迟早会引来杀身之祸。
台湾要的是脱儒?
自五四运动以来,儒家文化在口诛笔伐之下,早已饱受摧残。如今,再加上后现代文化与去中国化的进一步践踏,台湾年轻一代能够说得出儒家文化大概为何的就凤毛麟角。但是,尽管如此,目前少数的佼佼者的产生,所依凭的仍旧是家庭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所谓儒家,不过是两千五百年前中国封建制度瓦解,步入自由经济、商品经济状态之后,出于社会需要而允许各行各业的学子享受平等教育与晋升机会。并且,儒士作为一个新兴的独立社会阶层,本着先天下忧而忧,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信念,以打造和谐社会为目标,长期建构了中国的文化特色。
这样一个独特文化,毫无疑问属于人类珍贵文化遗产,把它像眼睛一样地加以保护猶嫌不足,为何要置其于死地呢?说穿了,一是出于后现代的无知与无情;其次是信息爆炸时代的行销手段作祟。这是指,政治投机家多趁大家处于懵懵懂懂、不知所措的时刻,采用极具渲染性的宣传手段,勾引大家的注意力与选票。
不过,话说回来,儒家与道、释两家一样,都早已经过两千多年的教育与实践,成为渗透国人骨髓的深层文化,绝不是一时一地的打倒儒家店、批林批孔与去中国化所能连根拔起。往后,当社会一旦意识到其真谛与功效时,又会像彼岸在全球设立孔子学院一样,让他恢复应有的一席之地。到那时候,此岸同胞定然会为此无谓的文化“革命”感到懊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