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引
那是几天前的事了。当时老幺看到一则新闻,随口对老婆说到,“上海又被人骂了!”老婆凑过身来,仔细阅读屏幕上的文字,“《上海市中学生守则(试行)》…第十条:尊重外宾,增加国际理解,维护国家利益。”
老婆是属于那种读书特别认真的女孩,短短的一条新闻她读了好久,仿佛深思熟虑的样子。老幺到客厅泡了钟茶,等老婆读完。只听她说道,“怎么了?我觉得很好,很有道理啊!”
老幺于心不忍,暗示道,“看看第十条”老婆一字一句地又读了一遍,“尊重外宾,增加国际理解,维护国家利益---这不是世博会嘛!树立上海的文明形象,有什么不好?”
老幺叹了叹气,“上海的文明形象?---唉,亏你也是学法律的----难道你不觉得《中学生守则》里写“尊重外宾”四个字有什么不妥吗?”
(二)正文
尊重是相互的。老幺不明白《守则》中既然已经有了“礼貌待人”这一条款,为什么还要专门对“外宾”额外地尊重?
尊重是讲原则的。只有笑脸的尊重,就像驻南使馆被炸后的“消气外交”,只会让趾高气扬的敌人在我们头上再撒一泡热尿。
也许有人以为老幺言重了,其实不然。往大的说,中国早在清朝就有“洋大人”的说法,而清朝一忍再忍,一退再退,最后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往小的说,许多中国人,包括老幺自己,刚与外国人打交道时多少都受到“尊重外宾”的熏陶毒害而曲己让人,直到后来才恍然大悟,business is business,跟外国人只要“摆事实,讲道理,比实力”,多半可以你happy,我happy,大家都happy :-)
老幺前天在《上海,为什么又是上海?(一)》(又名:没有阅读上海市公安局告示的下场 )介绍了上海市公安局的“防范新招”:“提醒市民对外地来沪人员千万不要同情, 不要给予施舍! ”再加上新版《上海市中学生守则》,我们不难推出部分上海官员(注1)心中的方程式:外地来沪人员 < 上海市民 < 外宾!
歧视穷苦的农民或者农民工,仰视形形色色的外宾,从根本上是极度骄傲和极度自卑的心理。而中国一国两制、改革开放的需要,又从制度上造成了外国人,包括香港人和台湾人在大陆的“超国民待遇”,以及城市居民相对于农村居民的“上等国民待遇”。
诚然,我们许多人也许都是这个制度的得益者。所谓的城市户口,所谓的重点大学,所谓的尖子班,所谓的留美人才----也许哪一天,我们中的有些人和有些人的子女也会成为“外宾”,让学习了《上海市中学生守则》的小朋友们“尊重”不已...
哎,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2003年9月26日,于美国
注1:老幺之所以说“上海官员”而不说“上海人”,是因为“上海人”,尤其是新一代的上海人,其实是相当友好的,而《告示》和《守则》都是“上海官员”所制定的,而即使是在“上海官员”中,抱有歧视心理的其实也只有少数。
然而不可否认,上海市民,犹如其他许多地区的中国人,都有着这样那样的乡土意识、崇洋心理。老幺曾经在韩国世界杯期间写下一首歪诗,《全中国人民为什么都笑了》,被好友称作老幺最pop的一篇文章,从北美到欧洲,从大陆到台湾,转贴无数,甚至有好事者为其专门附了插图。诗中第一句是“北京人说他风沙大,内蒙人就笑了” 诗中最后一句是,“台湾人说他要独立,全中国人民都笑了。”相信许多网友都有读过。
提起这首陈年歪诗,主要是想说明地域之间有差别,但不应有歧视;族群之间有分异,但并没有高下。老幺的这首歪诗之所以能够跨过地域,被不同地区的华人所接受,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