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期间,朋友聚会,席间得知一儿时玩伴即将新婚,不知该送些什么。突然想到床上用品,问及他的喜好时,我的即将大婚的朋友出语惊人:“我的准老婆就是我最好的床上用品。”
婚礼的酒宴上,依然是新郎新娘逐一给大家敬酒的老传统,同桌的一个客人让一对新人猜谜语。“男人要结婚,女人要结婚,是什么?打一常用语。”“想通了。”“想开了。”新郎新娘一前一后笑着回答。全桌的客人都笑了,除了我。我不是装清纯楚楚可怜要扮嫩,只是还做不到脸不变色心不跳地一起大笑。
在国内呆了一段时间后,渐渐勉强可以做到对泛滥于周围的黄色段子安之若素了。“性”原本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但是,我总觉得也不应该是如此没有遮拦。
逛逛路边的书摊,和性有关的书数不胜数。有的封面上还明确写着“未婚男女不宜阅读”,其实,这和电影院的“少儿不宜”一样,纯属欲擒故纵。买书的也都是背着书包的中小学生。至于我们老祖宗有关“性”的种种教诲,也被我们不厌其烦地编辑成册,还有各种VCD,DVD等音像制品,应该说,“性”远远超过了我们一般人对它的需要。而当“性”以一种平易近人的姿态无孔不入地包围着我们的生活时,“性”就成了公开的秘密,成了我们日常生活,公共关系的润滑剂。
也许相较于封建时代和我们父辈母辈的时代,我们显然比他们拥有更开放的空气和更多的性自由,这些都成为我们更轻松更快乐享受生活的有力保证。但是,因为“性”已经是床上用品,可以彼此心照不宣地受用,我们反而失去了它丰富的内涵。“性”像文明人的鞋子,人们相信有鞋穿总比光脚强,所以,“宁缺勿滥”的人不是被看作有病就是没人要。
一个朋友华师毕业后一直做导游,几年前辞职去教书,主要因为旅游公司要求地方导游必须会讲黄色笑话。她只有走人。还有一同学,毕业后分在国家机关,做了近十年的公务员,刚开始一直不太适应办公室同事信手拈来的黄色笑话,大家都靠这来休息调剂,提神醒脑。她自己哭也不是,笑也不是。一次一个男同事和她开了一个黄色玩笑,她恼怒之极,没想到单位领导竟然认为她小题大作,希望她不要破坏安定团结。后来办公室又来了两个女同事,嬉笑怒骂皆成黄色,于是,同事们笑口常开,办公气氛轻松欢畅,两个女同事进步神速。没办法,只有以黄制黄,礼尚往来,才能自我保全。我的同学经过几年锤炼,现在唇枪舌剑,伶牙俐齿,巾帼不让须眉。一次男同事笑她怎么从来不脸红了,她道:想看脸红,到动物园看猴屁股去。
难道同事间的沟通,真的必须用这种方式?同学诉苦说,现在女人被分为两种:假正经和假不正经,会讲黄色笑话的女人应该是假不正经,如果不能选择她开始那样不开眼的小模小样的假正经,只有装疯卖傻假不正经了。
如果说“性”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现在国内的“性文化”几乎发展到了顶极。可是,“性”在我们的文化里,原本有多少令人向往的神秘,有多少缠绵缱绻,有多少柔肠寸断柳岸伤别,现在,只剩下最直接的那一部分了。
回美国的前几天,几个朋友为我饯行,天南海北地瞎聊,大家都说国内的日子没劲。后来我提议每个人都说说一件曾经觉得有劲的事。一个朋友说,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借了一盘有色的录像,几个男生闷在一间密不透风的小屋里看,有劲!哎,多了就没劲了。哪像现在!
离国这五年,国内对“性”的宽容态度着实让我吃了一惊。这种宽容和以前的禁锢太大相径庭,以前,中学老师头疼的是让学生自己看《生理卫生》的“生殖系统”章节还是一带而过。现在,幼儿园的孩子都知道自己是父母寻欢作乐的产物,已经从漫画书上了解到床除了睡觉还有其它用途。以前,我们认为一个人过于专注“性”是可耻的,记得当年去同学家“偷”她爸的全本《金瓶梅》回来看,包上了厚厚的书皮,生怕让人知道,最后去还书时她爸已发现,道貌岸然地批评了我们一通后,还欲盖弥彰地解释他买此书是“用来研究,批判之用。”以前,如果两个人谈恋爱,不要说上床,就是有一点合理的亲热要求,就可能被人家误认为“流氓”,而现在,如果你暂时单身或爱人不在身边,立刻有人替你操心“这日子怎么过?”彼此没有任何难以启齿的感觉。甚至我们认为一个人性行为随意放纵是可以理解的,而一个人洁身自好倒反而引来种种猜测。一个人在公众场合大讲特讲黄色笑话会引来众人喝彩,而一个人在这种场合保持沉默倒让人觉得假模假式,面目可憎。如果说,这些现象都可以被称之为当今与“性”有关的文化现象,那么我实在无法融入这种文化。我不是封建卫道士,也不想被人说成假正经,只感到“性”已赤裸裸地如同剃干的排骨,风干的肉,我们需要时就取一点下饭,谈不上任何别的。
我无法适应这样的文化生活,除了离开,我别无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