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专栏作者
解滨水井
一娴谢盛友
施化核潜艇
小心谨慎张平
捷夫茉莉
凡凡湘君
         专栏作者
容若俞力工
柳蝉赵碧霞
开心雨半窗
木然梦梦
上官天乙特务
圆月弯刀小放
         专栏作者
杨柳岸程灵素
法老王铁狮子
谷雨金录
莉莉小猫务秋
蓝精灵枚枚
有点红妆仙子
         专栏作者
索额图辛北
细烟王琰
水栀子多事
施雨汗青
男说女说林蓝
任不寐文字狱牢头
         专栏作者
老秃笔尹国斌
樱宁吹雪
少君老郸
白鸽子摩罗
朱健国王伯庆
小尼酒心
         专栏作者
伊可京东山人
润涛阎老么
风雨声望秋
峻峰直愚
王鹏令梦子
老黑猫俞行
 
[ads_url_inside]
 
State Farm Drama
网墨文集
 万维网读者->网墨文集->老郸->正文
 专栏新作
 - 老鄲:乡音难忘
 - 装蒜
 - 倒着看《一个也不能
 - 战士.生命.国家
 - 十三载拍案惊奇──
 - 老鄲:新鬼烦冤旧鬼
 - 国际市场上的新交换

 
 
求生

老鄲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求索。

   (一)

  在漫长的求寻的路程上,有无最终的止境,何处是不再求不必觅的始点,我不知道。只有这求之艰、觅之远,时时伴着你我,由不得你寄意将来──我想,所有在这条路上天涯海角、碧落黄泉的过客来人,至少不是刻求其止,倒也无所谓反探其始。

  可我却又确实地弄清楚了这求的初端:最早这里没有光,没有空气,甚至没有上下方向──唯一有的,不是上帝,不是盘古,有的只是生命的雏形在母体内的骚动。母亲在养,母亲在育,这时的养育,严格的说法还只孕育,母与婴在分享著养分,在共通着氧气。一切都是那样的安祥美好,但是这未经世面的纯消耗体,并不满足母亲能为他或她所作的一切,他在踢蹬,不满足消逝于黑暗中的永;她在翻腾,不甘心通过脐带的供。这时就已经开始了最早的茫茫长夜中的求:求那生的出路,命的隘口,求那生命过程中最维庄维严、划时划代的一刻。求生,是每一个生命的先始诉求,求的是生,生的那一瞬间,那一过程,那一结果。

  母亲是宽容的,毫不在乎幼者的明显的叛逆;母亲又是坚韧的,她充满爱心迎来自己的苦痛──有谁说过这是最原始的生离?──我推开了生门,你初见了天日,你如今是了你自己。“哇”的一声,不仅打破了新的呼吸系统的处女航,而且是与母体告别的宣言书。求生之路,已经漫长,其实短暂;求生之路,已经短暂,来日方长!

   (二)

  求生的艰辛才是开始,因为生原不是你之所求,而仅仅是母亲的奉献。真正的求生,是追求生命的延续,是当死迫近时的努力。

  蝼蚁尚且求生,或偷生,是不是求生就那样的卑微?万类霜天,何争何求,无非是自然界(火商)值的自我表现。可是,此生此求,又是我们唯一知道的人的一切行为的源由。伟人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说不清这种观点是唯物与唯心间的分水还是混一,但起码我知道这离问题的真正症结差得还远。难道人民就为了宏伟或虚渺的使命在推在动?旁观者如是说也不为错,但与说了一句“驴子或骡子,才是推动或拉动磨盘的真正动力”的客观描述有什么根本区别?大概唯一的区分在于骡驴听完根本不会心潮起伏,主动请缨,为你再拉一程。

  深求“动力”之后的动因,简单来说,仅此二字:“求生”而已。把一个人和一群人放置于死路之上的巨手,才是那唤出主观能动性的真正动力。要不然,谁不是死于安乐,有几个真正傻的没事干的是生于忧患的纯粹的唯心主义──君不见那忧那患,纯粹是心之病,口之串,横心竖心地没个完?

  我看见被迫的求生──古罗马的斗兽场上,万众雷动,那些无生无死的闲人在兴致勃勃地围观一个失去人权的家伙,于雄狮的口中求自己最终时刻的辉煌或凄□。我又见到主动的断生──灭秦路上的破釜沉舟,令成千上万的战士或过河卒子,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此生此求,能不悲壮?此求此生,能不绝烈?什么叫置于死地而后生,就是刻意地逼出一个“求”字,被动的“生”在死地再无存活之理,弃死得生的唯一出路仅在于求,不求是不生,不生亦无求,求与生,生与求,在死地相逢相撞,变成了伟人眼中精贵的主观能动,也蒸腾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如果没有被迫的最后的喉声,把生混同于死,把死误以为生,那么,即使在不死不生中作死醉生迷,生固生,又与死何异?

  那种无需求的生,是客观的生,是自生自灭的链环中的一节。据说这又是人或人生的终极目标或目的。童话中有“HAPPILY LIVED  FOREVER”,教科书上有“各取所需”,其间有大异,其实还是大同。贫困穷乏的人们对此盛界固执的追求,不下于肥肠空脑的帝王对长生术的企盼,只是精神境界的不同,划饼的大小及光彩各自迥异而已。对这种个人的或整体的远大理想的追求,是不是也是生之求?也是也不是。是,是说它也求一个生字,而且是知荣辱之后的再求;不是,是因为它是生求,而不是求生,未曾先置死地的求,是不在求生之列的。起码从二字的排序说来,是相反的对立物。

   (三)

  古有生求,今见求生──就在党的七十九岁的生日的席筵上,有五十八道菜肴上的是异地的求生,有五十八道套餐贡的是窒息的死亡!一生一死,并足而至,多佛海关,悯人檄天──英吉利海峡,成为中国人把生路死门铺展到大洋海滩的最新见证!

  这些人,这些中国人,这些同胞,万里迢迢,从台湾海峡的一边启程,到英吉利海峡的对岸方休,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求一马革裹尸、无功而还?绝对不是。为的是求一封闭狭隘、无光无氧的原始重生之态?几近真情。偷渡,这辛酸的字眼之后,只有悠悠的一线,悬系着微弱的生机。我们的同胞的孤注一掷英伦海关,就是一种置于死地的求生。万万没料到的,是求生之途,与死神结伴随行;置于死地,却回春乏术,绝弃了后生。

  求,即使是求生,即使是置于死地的求生,只是一种努力或争取,没有人、也没有神能担保有求必果。历史上就没有求生得生,且生得挺拔的绝对例证,而求生得死的坚毅,才是求的光辉轨迹。屈子没有认真地求?求的回报如何?就在他触及汨罗江面的最后一瞬,可能他也没有后悔他毫无结果的求,因为他的求的已经赋予他充实的永恒的生。

  我不敢说今天有五十八倍的屈原之求,但我可以想见其中的每一位,都有真切的求,而且是双重的求。他们所背之井所离之乡,原是他们的生身地,可就在那块土地上,他们被置于死地或近乎死地,那是求生的初愿所由;他们所幽之栏所窒之息,现在成了他们的第二级的死地,他们的挣扎呼救,才真正是求生的高潮,且是双重的求生的高潮。但是。生对他们过于严肃,死对他们又无尽的宽容。我们看见了求,却没能感到生。

   (四)

  求生,又不是这五十八人结伙到一起的命运,因为它比五十八要广袤得多得多。求生,明明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尤其是近二百年来所作所为的唯一模式。而且,一个几近覆灭的古老民族的集体求索,似乎还远未中断,正延其漫漫。

  是谁把我们置于死地?鸦片战争、八国联军、甲午海战?不错,有人把刀架在我们的颈项,可是谁先把我们掼倒于泥淖?嘉定之屠、康乾盛世、还是千年的文字大狱?我们的伟大的生命力,在于一次次死地的后生,一轮轮生后的死地,在血和泥中,我们创造了举世无双的生死交替连绵延续!

  我们有过个人的求,集体的索,而我们的所求,似乎更加修远,似乎我们的命注定了我们的求,而我们的求又写定了我们的命。我们的五十八,五万八,四万万,六万万,十三亿,越置于死地而越后生的众生,在求生的集体路上,不也是这样地背井,装箱,窒息,在家乡或异乡的封闭铁盒中四周冲撞,在累累的尸堆中苟活,在通向共产主义的迅跑路上生祭千千万万饿鬼,在触及灵魂的大旗下乘机收拾同胞的皮肉或骨殖。我们看到五十八,仅仅因为是英国人代替我们先看见,否则谁不愿“小事化了”,谁又愿意叫世人,包括世界上一切华人,看见我们自己求生的心志与窘态?

   (五)

  有人一样地读到死训,却绝倔地反对或否认那个“求”。或者还可以用我的盾来抵挡我的矛:多佛海关的五十八个中国人,明明是生求而非求生!这也就是许多人开始谩骂福建人的原因。

  不骂的君子中,也有人语重心长地探问:能不能不出国?是不是“到处都有生活?”虽然说起来不近情理,可我还是由不得抚掌仰天长吁──问得好,问得中肯,问到核心,问出水平!

  你不觉得这正是中华的“国问”、是我们民族最地道的家传?曾记否,孔老夫子就这样问过:“何不去”?去,在这里不就是返乡闹革命的意思吗?再深刻点就是当初为什么要盲目地背井离乡跑出来?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何不去,回头是岸,悔之未晚!何况于今汝子又死焉?孔子千古一人的问题,能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重放光彩,真是天必兴我的吉兆。我和你都不记得那“不去”者的答覆,因为它太简单又太残酷。

  可柳先生似乎还要傻乎乎地再问,问捕蛇者守危业而乐此不疲的玄机。几代人的前仆,挡不住后继者的不去,因为死和生的相克相生是如此的微妙,不到死的关节,绝对看不见生的希望。唯一感到缺憾的是,何不去的答案,在此二例中,是由当事人用家史的死迹来描绘一条九死一生的生途,而不是提问者的自问自答。

  论语无疑太老,又没人立志修正,捕蛇者也早已不再是官差职业,看来这新时期的国问只好了无下文。我们甚至可以把死于虎,毙于蛇,窒于蛇头的种种离心行为统称为“求死者得死”,以儆后效,更可以用虎尾蛇头的社会存在修成人间与绿林的区别,来提起民众的凝聚向心力,把国问列入“三讲”,要每个人在与蛇头交洽时都认真地先讲一讲,为什么要去,为什么要舍社会主义的天堂,去涉资本主义的地狱?为什么要脱离战无不胜的救星,堕入苦海无边的灾难?为什么要不当祖国的头等主人,去作居人篱下的二等或三等公民?难道没看见,我们现在有着和外国一样多的资本主义的草?

  用脚投票,是孔子当时没能总结的现象,陈尸阳关,又是柳先生修不出的课题。所以他们的不足之处在于仅仅是学者一般地随便问问,并没有义务或津贴去劝导:去,归去,速速归去!王道乐土,琼食仙乐,何不去?

  其实,这里既没有什么社会制度问题,也没有人权生存问题,有的是人本身的问题。人的问题又是人心的归散所在。二十四史没讲清过,可现在我们都很明白,民心是流体,官府是提供动力的高压水泵,而蛇头只是为流体导向的水龙头。

  请看社会主义的分工合作:水泵在无休止地加速,清水在堵与导之间回旋,龙头在寻觅下一个出击的落点,而你在天问国问──何去?何不去?

  我也在问:何求?何不求?

    <<万维读者周刊>> 第43期 (00/0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