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语应该是中国文化的特长。与象形附声的四方文字相配,勘称世界一绝。有人会反对我的泛国粹或国宝论点,举出环绕全球俯拾皆是的实例。我并不否认它们的存在,但那只是与我们下里巴人级的通货相齐。一上有格的雅级,绝没有什么能与汉语的雕虫苦技相比拟的。不信的话,你去翻翻曹雪芹的谱儿,即可略知一二。
可我还是不去说到阳春白雪的边儿上:和寡毕竟处处寒意逼人,过于清静。仅说一则众所周知的:
兄弟七八个,围著柱子坐。大家一分手,衣服先扯破。
怎么样?文字即通俗又精彩。律不律咱不论,这韵起码是大致合辙的,朗朗上口。欲咏要说的,说穿了,谜底就是蒜,大蒜。潦了数语,以其简明形象传神致韵而传世。
蒜,是中国的主要饮食佐料之一,与民族文化一样历史悠久。但是装蒜是何典故,恐怕查出无处。大概是与鸡毛蒜皮相同来历,有人吃着、有人拔着、有人说着、有人剥着,大家了然。与装糊涂的简单明了不一样,装蒜可以比说任何状况:装糊涂,装聪明,装深沉,装浅薄,装潇洒,装埋汰,反正是真人不露。或者说的就是层层包装的意思吧。
其实我不是借故讨论谁装了甚么“酷态”,特意要道出真相。我就是想说蒜。早先有农谚云:三月十五不在家,八月十五不在地。要说打的是个谜,这谜底还是蒜。春种蒜一瓣,秋收整头蒜。中间又有供应蒜苗、蒜苔的功能──说起来,中国人可是把蒜给吃苦了。
这春天种下去的一瓣之蒜,是衣服扯破以后的分离态。可蒜入土数月,当刮目相看,像变戏法一样,秋来又有一根芯柱,“赖以柱其间”,核心的周围可不又坐著咱们兄弟七八个。这就叫生聚有时,但可惜是下一辈子的事儿了。
你又该说我牵强附会了吧,从农谚到核心地信口开河一通,到底说了个什么名堂。可我心中想的就是兄弟。中国人的心胸开阔处,留得“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壮语,独独到了自家海内,反倒化为仇雠。而且据说是先礼后兵要走个全程。
你指说他是仇敌,因为他要把衣服先扯破;可他说你是霸道,硬是不愿围着你的柱子恭坐。为什么?因为纵使一娘所生,兄弟各瓣间先已是蒜心隔了肚皮。要分的,明明指示兄弟七八个是现实;要统的,手把文书口称敕,说自古衣服就一身。
还是古人想得比较开通,很学究气儿地仰天长吟:“话云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可一到你这儿,事情一下子变得很实际,是依必还是依愿,是多久算久,多久算不久,古人可没言语。邓先生一国两制说得好,好在不见外。其大意无非是说,你不愿意围着柱子坐,也无所谓,好歹把这身衣服披挂上,不要叫外人见笑。
你见过那长得不规矩的蒜吧,六七个向心的,外加一个屁股撅在一边的,那想必就是两制两出来的,离心又未彻底的。但那好歹也还真是头大蒜,并不是装蒜。
现在是谁也说不清:那衣服是囫囵的还是扯破的。但止少是歪瓜趔枣,都没正象。谁也瞧不上谁,但谁也甭想跳边儿,谁也别说搂圆儿。好歹就这么过著吧。是蒜不是蒜,就看这七八瓣,是离不是离,看谁先着急。
要说有兄弟七八个,大概就该有这些麻烦。要想省却麻烦,最好是引进新品种:独头大蒜。谜语也可随之变个新鲜:兄弟独一个,腆着肚子坐,没得核心柱,衣服永不破──除非到了该吃的时候。可……那咱核心朝哪儿坐?
起说的装蒜,到了儿该有点味儿了。说了半天,八成是装不出什么土蒜,那么只剩下装洋蒜了。据我打听,这洋地面上邪门,偏有洋葱,无见洋蒜。一时间装洋蒜反倒象是描鬼容易而划马难。但我想了想,大抵还是可以有迹可循。比如说问问:何处是中国的靖国神社?再喊喊:亟需建立大中华共荣圈!这些噱头虽然话题十分新颖,狭隘的民族意识也并不十分强烈,但未曾剥皮就一眼看得穿透亮……
吃过枪药的仁人,为了所谓民族的安全感,强调层层加皮,先是岸防,再是海防,近则巡弋,远则航母,眼盯着东太平洋岛练,新想着二十一世纪的大中华国际新秩序,实在是身居茅屋,放眼世界的理想典范。我并不反对加皮,五加皮、六加皮都好,但那蒜皮之下宁有安全?大家不是没见过那臃肿的大个儿蒜头,层层包皮之内,竟是瘪蒜一头,脓汁一滩。不过这些高调毕竟有它的号召力,不然西洋的希特勒、东洋的东条英机如何能跳出来挑战世界潮流?
蒜是好东西,要不然为什么老有人要装蒜。 说来说去,我还是喜爱那兄弟七八个,实在……
<<万维读者周刊>> 第9期 (99/11a) www.dzzk.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