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专栏作者
解滨水井
一娴谢盛友
施化核潜艇
小心谨慎张平
捷夫茉莉
凡凡湘君
         专栏作者
容若俞力工
柳蝉赵碧霞
开心雨半窗
木然梦梦
上官天乙特务
圆月弯刀小放
         专栏作者
杨柳岸程灵素
法老王铁狮子
谷雨金录
莉莉小猫务秋
蓝精灵枚枚
有点红妆仙子
         专栏作者
索额图辛北
细烟王琰
水栀子多事
施雨汗青
男说女说林蓝
任不寐文字狱牢头
         专栏作者
老秃笔尹国斌
樱宁吹雪
少君老郸
白鸽子摩罗
朱健国王伯庆
小尼酒心
         专栏作者
伊可京东山人
润涛阎老么
风雨声望秋
峻峰直愚
王鹏令梦子
老黑猫俞行
 
[ads_url_inside]
 
网墨文集
 万维网读者->网墨文集->老秃笔->正文
 专栏新作
 - 老秃笔:侃侃西班牙
 - 介绍普契尼轻歌剧《
 - 老秃笔:钟声悠扬的
 - 老秃笔:美国历史上
 - 老秃笔:天高云淡-
 - 哆嗦恋一把—再谈婚
 - 哆嗦恋一把-闲谈婚

 
 
回忆中的王小波

老秃笔


在已故作家王小波成名之前的大学时代,笔者同他在一个英文班同学2年。这里随便聊聊记忆中的往事。

 

说老实话,虽然据说王兄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可见他的自传体小说),可是看到他本人当年的那样子,谁也不会猜到王兄家学匪浅。

 

也许是由于早年文革时的磨难,在云南插队的体力劳累,仰或是在工厂的辛苦,王兄一脸风霜,一幅苦大仇深的样子。瘦高瘦高的,整天穿一身皱巴巴的破蓝衣服。那个时候本来大家就没什么可穿的,别人还有些绿色的,褐色的衣服换换,王兄好像从来就没有穿过别的颜色。王兄的脸色一直不太好。肤色也比较黝黑。

 

王兄在课上一般坐在最后一排,大多数时间好像面无表情,在应付功课。课下,也不大同大家说笑。同窗2年,王兄在课上居然没讲过话!其实,英文老师常常把同学叫起来读一段,或者回答问题,唯独不见老师叫王兄和另外两个年纪大的同学。这可能是我们那位英语老师也比王兄小2岁,不想让王兄答不上来为难的原因。

 

王兄入学时的岁数比我们应届的要大很多。可能是岁数差异的原因,王兄在这个英语班上只同一位与他岁数相仿的井大哥说话较多。 这还可能是因为两个人都是烟枪,下课就躲到室外抽烟。

后来,我同他同班同学谈起他时,对方说,王兄为人看上去冷,对人很热情。即所谓,不知者,谓其怪,近之者知其赤诚对人。

 

从一件事情看出王兄的古道热肠。八十年代中期,王兄已经在皮斯堡大学就学。当时,来美的中国学生们都互相借钱做财务担保。在国内的一对同学写信给他,问他能否帮忙。他立即安排2万美元开出财务保证,使得这对同学得以顺利来美入学。尔后,另一位低一级的学弟也如法炮制,写信请他帮忙。他又故伎重演,再施援手。其实,第一,这钱也不是他个人的。而是向周围同学筹借的。第二,那对同学在大学时同他也不是多好的朋友。那位低年级学弟,甚至同他不过是点头之交。而王兄都能热心奔忙,不分远近。其助人为乐的胸怀可见一斑。 

 

无论如何,毕竟以自己名义借钱,再转到别人名下,还是有些风险的。 稍不小心,遇上负心之辈,就会上当。我知道有位朋友就是把钱转入别人名下后,对方一直占用了很长时间不还。使得那位朋友无法向周围朋友按时还钱,尴尬之至。用这种办法,王兄帮助了三位同学来美一圆夙愿。 去年,那对同学睽违故国多年第一次回国省亲。 吃水不忘掘井人。两位到了王兄的墓地为他上香,不胜唏嘘。晃眼间,已是阴阳相隔,不能再见了。

 

回来后,他们告诉我另一个坏消息:王兄的弟弟在王兄去世几年后,在迪特律被抢劫的黑人一枪打死。这叫我极为震惊,深深地为王兄的二老担忧。中国俗话说,幼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乃人生之三大不幸。 而王兄二老竟然在古稀之年后,遭遇到这种打击。不禁令人拍案怒问:天理何在?

 

王兄的本科专业是商品检验。这门学科,严格说,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最多算是一门应用技术。这是文革后为适应当时国内商品检验空白的需要而设立的。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商品检验人才,为进出口业验货,为国内的商品检验制定规范,为海关,仲裁等行业服务。王兄那个班上的许多人,是在报志愿后分数上北大不行而无奈改报的情况下才上的这个专业。我原以为,王兄出来后会转学计算机,化学这类热门专业。 不料,据说他居然学了社会学这个文科专业。当然,他的专业选项也侧重于统计方法这类比较适合他的情况的。

 

我曾在一次学术会议上遇见王兄的太太。 事前并不知道,闲聊时,才发现她是王兄的太太,王兄已来到美国。遂托付王太太向王兄致意。尔后,就再也没有联系过。我更不知道王兄后来回国专心写书,成了知名作家。至于王太太,后来也成了知名的社会学家。

 

N年前,有朋友提起作家王小波的书,说是跟你同一个学校的。我惊讶之下,拿起那本书来看看,才发现王兄的照片郝然印在上头。于是回话说,这是我的同级同班同学。这下,那位王兄的书迷更加激动,非要我向王兄问候索要笔墨。不过,我因失去联系太久,且人家也成了作家名人,而不愿贸然修书,以免攀高枝的嫌疑。 可惜,没多长时间,突然见到王兄因心脏病突发而辞世的噩耗。这令我感叹不己。谁曾料想王兄会英年早逝,其逝世时不过44岁,可谓正当年。 按照他写书的路子走下去,可以会有更多的好书问世,可以有更大的作为。这原是毫无问题的。  

 

同样可惜的是,王兄并没有来得及享受他的著作成果,起码,那个时候的稿费还是很可怜。他依然过着说不上贫困可也不宽裕的日子。这从他抽的烟,所吃的东西,寓所的布置,可以看出来。 哎,生前不知身后荣,这句话,在王兄身上,真是应现了。

 

前几天,同王兄的同学聊起小波生前的几部著作。这位老同学夸张地说,小波的东西,需要琢磨才能读懂。可能要两百年,才有后人体会到小波的深度。看这口气,这位老同学对自己的同班同学可是厚爱有加。照他的口气,大概,王小波得文学诺贝尔奖也不过是时间问题,反正是跑不了。

 

顺便,他也说了几句王兄的为人:很坦荡,忠直。不会来事儿。别小看这几句话,在我看来,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这世界上的聪明人不少。有多少个能够做人做到让人用这几个词来形容? 不多,实在不多。坦荡忠直的品性,原本是人的美德。可惜的是,人的私心和小聪明,使得很多人精于计较,自私自利,不讲信用。 中国古代的君子,原来是具有这种品性的。书生意气,是这种品性的最佳描述。 我们现代人已经无法再看到这种爽直书生在知识分子中成为共性, 可我认为,在王兄身上,这种品性还留着,还很强。 虽然说人无完人,士无楷模,王兄身后,我还是愿意说一句,因为他的早逝,给我们留下了一位近乎完美的文人。也许他还没有来得及变换他的忠直,也许他从来就不会变换他的忠直。 他以他的早逝,为我们还活着的人们,树立起一座路标。他的早逝,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当然,如何走,学不学,还在我们个人。

 

仅以此文,悼念王兄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