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开打之初,除了中共自己,这个世界上大概没有多少人能预料得到中共会赢。毕竟,那时国军的蒋总裁威望如日方中,手头正规军队就有四百多万,其中不少还是一水儿美式装备,加上各地的保安部队,军队总人数达到八百多万。中共方面呢,土八路新四军加起来正规部队不过九十万人,差不多是国军的五分之一,更别说装备与资源了。老蒋说三个月内消灭共产党,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估计那时候多数人对战争的预期,就象预期两个实力相差悬殊的排球队比赛一样,认定国军肯定是能赢的,就看怎么个赢法了,是三比零直落三局,还是遭遇到一点点抵抗,以三比一终局。最后比赛的结果,让所有的人--包括中共自己--都大跌眼镜,国军不仅没赢,反而是以零比三直落三局输了个惨不忍睹,而且三局的比分还十分的悬殊。内战开始时,老毛曾说要花五年时间打败国军,被斯大林认为是过于乐观了。结果,只用了三年,国军就输了个干干净净。才三年啊,很多时候,盖一幢房屋也要盖上个三五年的,才三年,八百万军队便灰飞烟灭,让人--尤其是让美国人--怎么也想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其中值得探讨的东西,的确是太多太多。
中共的军事胜利,有两个人战功最大,一个是林彪,一个是粟裕。比较而言,我个人觉得,这两人之间,还是应该算林彪功劳更大,不为别的,只因他是东北野战军的领导人,只因他为中共夺取了东北。
中共夺取东北,对这场内战而言,有决定性意义,自此,战争胜负基本已定,接下来便进入收官阶段了。收官阶段当然也有翻盘的可能,但可能性已经不大了。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二日,辽沈战役结束,中共拥有整个东北。东北野战军稍事休整,便挥师入关。这时的东北野战军共有十二个野战纵队,十六个独立师,一个炮兵纵队,一个铁道兵纵队,拥有火炮上千门,入关的兵力总数达到70万人,成为当时中共一只最大的充满生气的战略机动部队。当时,淮海战役还在进行当中,即使粟裕菜一点面一点,淮海战役不能完胜,但只要不输, 能把杜聿明拖住,等到四野和华北野战军解决平津问题之后再南下中原,淮海问题也一样能解决。从中国历史上看,自古北兵南下,一向势如破竹,比南军北伐要容易得多。所以,中共取得东北,便胜券在握,即使淮海不胜,也无大碍。但反过来说,如果淮海胜,东北不胜,位于华北,中原,西北的中共势力仍处于被国军三面包围的不利局面,战争的胜负还难说得很。因此,我可以说,林彪的东北战场决定战争的胜负,粟裕的中原战场只不过加速了战争的进程而已。林彪为中共争得了获胜的局势,粟裕让胜利提前了两年,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是林彪的功劳更大一些。
然而,就象我前面说过的,林彪功劳更大,只是因为他有幸成为东北野战军的领导人。我一直觉得,林彪个人在东北的作用其实相当有限,他在东北的地位,是可以替代的。如果没有林彪,让彭德怀,刘伯承,徐向前或是陈赓,粟裕去东北,有可能打得一样好或者更好,至少不大可能打得更差。这一点和粟裕不同,粟裕在中原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没有人能比粟裕打得更好。如果没有粟裕,中原战局一定是另外一个样子。可以说,淮海战役是粟裕的战役,而辽沈战役却很难说是林彪的战役,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是老毛的战役,因为在辽沈战役中具主导地位的是老毛,而不是林彪。
林彪的弱点很明显,我觉得他的弱点有二。第一,他的战略大局观较弱,他对中共军事胜利的贡献只是战术性的,而不是战略性的。林彪可以总结出“一点两面”,“三三制”这样的战术理论,却提不出黄克诚那样“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构想,也缺乏粟裕那样敢于否决中央军委外线出击的战略,提出自己内线作战的构想并毅然发动淮海战役的胆识与战略远见。林彪擅长于专注于一个一个小的战役,这样的小战役,他能打得很好,但对于通盘战略却缺少谋划,即便象辽沈战役这样大的战役,也能使他昏头,他在辽沈战役中的表现,就很有些手足无措。作为军事统帅,他有点象一位蹩脚的棋手,只能看到面前的一步两部棋,而缺少长远的战略眼光。另外据说他常常越级指挥,越过兵团一级直接将命令发给纵队一级甚至师一级,使他下面的兵团司令成为“空军司令”,这不是一个军事统帅所应该做的。这方面粟裕也要好些,粟裕手下的叶飞宋时轮等就常常有独当一面的机会。林彪是一个很好的战场指挥官,战场指挥常有杰作,但却不是一个很好的军事统帅。曾大帅国藩是战略家,亲自带兵打仗却是每仗必输,所以曾大帅是帅才不是将才。林彪却恰恰相反,只是个将才,而不是帅才,后来元帅中居于第三位,运气第一,资格第二,能力第三。粟裕是帅才,也是将才,却只能排在大将之列,资历不够是主要原因。
林彪带兵的第二个弱点是过于谨慎,除非有优势兵力,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否则不敢打仗。谨慎本身应该说是优点,“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用兵当然应该谨慎,但光靠谨慎成不了名将。诸葛一生谨慎,却也要冒险用空城计。真正的名将,应该是既谨慎,也敢于冒险,能出奇制胜,以少胜多,象粟裕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虎口拔牙这样的仗,林彪是打不出来的。辽沈战役后期,老毛的先打锦州,本就是一着妙招,只是要担一点风险,林彪就是犹豫不决,下不了决心。事实证明,林彪的担心是多余的,后来的塔山阻击战虽说打得惨烈,但基本上是无惊也无险,因为林彪手下作为预备队的头等王牌部队一纵象一只关在笼子里的嗷嗷叫的饿虎,一直没有放出去。即使塔山有点情况,只要调一纵一个师上去,漏洞便能立马补上。打锦州是老毛的大手笔,如果要林彪谋划,辽沈战役估计要多花好几个月时间。
林彪在东北的胜利,幸运的成分很多。中共最终夺取东北,政治因素(包括外交因素,比如背靠苏联的支持等)多于军事因素。内战之初,林彪节节败退,一直撤退到松花江以北,这以后,中共兵员的补充,军队的发展壮大,反映出中共在政治方面的能力,是高岗,彭真,陈云们的功劳。后来拖垮国军,变被动为主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其实是以四保临江为主,这里面陈云的功劳实际上大于林彪。东北是中共战略上的重中之重,战略上自有中央军委谋划,林彪只要关注于战术,打好每一个小仗就行了,他肩上的担子,比起粟裕来,自然要轻的多。
总之,中共的军事胜利,林彪获得头功,实在是运气使然。
二00七年一月五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