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作者:谢盛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卫灵公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公认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圣经》中的一些名言,如:“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又如:“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免得它们用脚把珍珠践踏。”如:“有人打你的右脸,把另一边也转过来让他打。”但是,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体会,那不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表达。《新约》里呼吁:“有人想拿你的衬衫就连外套也让他拿去。”并说:“富人要进天国,甚至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难。”这些话的本意无非是:惟有善于舍弃,才能得到(更多地是精神上的)回报。这就是《新约》中所说的“施比受更为有福”的道理。
其实,我们中国人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难。同样,西方人真正做到“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也很难。只要是人,就充满着矛盾,人往往只看到一面,而忽视另一面,人往往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同时还很难认识到自己是错误的。不认识错误,怎么改正错误呢?错误不改正,怎么能进步呢?
我相信,儒家具有极高的道德品性,而且相信,儒家能造就品德高尚的人。这也是我对自己中国人的道德体系的企盼。如何使人的品德变得高尚呢?人不是神,人肯定要处理三个方面:我与别人的关系如何?别人与别人的关系如何?别人与我的信仰如何?把这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去观察我们现在的中国人,至少我个人发现:现代人对自己和别人缺乏诚信;对别人缺少利他主义。而且,现在我们中国人的信仰是多神论、泛神论和不可知论。……。
我相信,中国人不缺乏智慧,也不缺乏耐心、耐劳、忍耐、忍让。我发现,我们中国人缺乏的东西并不多:独立人格。
写于2008年3月8日,德国班贝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