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专栏作者
解滨水井
一娴谢盛友
施化核潜艇
小心谨慎张平
捷夫茉莉
凡凡湘君
         专栏作者
容若俞力工
柳蝉赵碧霞
开心雨半窗
木然梦梦
上官天乙特务
圆月弯刀小放
         专栏作者
杨柳岸程灵素
法老王铁狮子
谷雨金录
莉莉小猫务秋
蓝精灵枚枚
有点红妆仙子
         专栏作者
索额图辛北
细烟王琰
水栀子多事
施雨汗青
男说女说林蓝
任不寐文字狱牢头
         专栏作者
老秃笔尹国斌
樱宁吹雪
少君老郸
白鸽子摩罗
朱健国王伯庆
小尼酒心
         专栏作者
伊可京东山人
润涛阎老么
风雨声望秋
峻峰直愚
王鹏令梦子
老黑猫俞行
 
[ads_url_inside]
 
State Farm Drama
网墨文集
 万维网读者->网墨文集->谢盛友->正文
 专栏新作
 - 没有国父,哪来国母
 - 谢盛友:莫将南方粥
 - 谢盛友:《新京报》
 - 谢盛友:宪政面前那
 - 谢盛友:宪法顶个球
 - 谢盛友:为难中国左
 - 谢盛友:欧洲海盗党

 
 
谢盛友:海归的精神与使命

谢盛友


谢盛友:海归的精神与使命

------ 读朱偰先生《天风海涛楼札记》有感

读了留德前辈朱偰先生的《天风海涛楼札记》(中华书局,2009年6月,ISBN 978 - 7 - 101 - 067200),感慨万千。
《天风海涛楼札记》是朱偰先生于1947、1948 两年为《中央周刊》专栏所写的文章总名。 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朱偰先生又写了一些札记性文字,后将这些新写的札记与已经在《中央周刊》和重庆《新民报》上部分文章汇为一集,统名《天风海涛楼札记》。

1929年夏,朱偰先生由北京大学毕业,考取德国柏林大学研究生。当时的柏林大学以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最为发达,费希特、黑格尔、康德等都先后在那里执教过。朱偰先生学经济,专治财政。几年的留学生活,朱偰先生所交游者,多为文学之士,如滕固、冯至、徐梵澄、蒋复璁、姚从吾、王光祈、朱自清等,据他的札记,他在柏林的寓所,成了当时华人学者的文艺沙龙,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他结识了应德国东方艺术会邀请,到柏林演讲《中国绘画六法论》的刘海粟,并终生成为至交。

我把朱偰先生他们称为中国第一代海归(清末民初),他们回国后为中国各领域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第一代海归怀有典型中国知识份子的家国理想,他们的使命感和命运都化成了血液,融入了祖国的独立、民主、富强。

第一代海归,像朱偰先生他们在欧美的经历,获得的最大财富恐怕不仅仅是专业技术,更重要的是他们获得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形成和体现了一系列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你不出国很难认识,很难成为自身的人格。
朱偰先生留学德国,学习德国精神,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哲学对他有深刻的影响。德国这个国家,在文化守护和民族记忆上是非常值得我们中国人学习的。所以朱先生的这种精神,也不能说和他的留学生活没有关系。
这种精神就注定了朱偰先生后来成为“右派”、 称为“一个城市的保护神”。

朱偰先生1932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回国,1933年任中央大学经济系主任,后入国民政府财政部。1949年以后,历任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
1957年朱偰先生因为保护南京古城墙而被打成“右派”,戴着那顶沉重的“右派”帽子,朱偰先生到农场接受劳动改造、种地、割麦、垒猪圈、拉板车样样都干,一两个月不回家那是常有的事。在这种长时间的孤立、寂寞、孤独的情况下,唯一能使他忘却痛苦的就是写作。
文革爆发,朱偰本人遭受批斗、游街、写检查书、认罪书,被人任意打骂。因难以忍受非人的残酷折磨,朱偰先生于1968年7月15日含冤、含恨、愤而辞世,终年61岁。

1978年,在追悼朱偰的大会上,终生至交刘海粟先生送去的挽联:“真理长存,铁骨丹心昭百世;是非论定,文章经济耀千秋。”

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政以后的海归,以钱学森为代表,他们的使命感和命运都化成了血液,融入了祖国的“科技强国梦”。 1950初期,中国的一切都百废待兴。当年的2500多名海归,最终将个体命运与民族国家的科技兴盛紧密结合,注定他们要放弃舒适的欧美生活,用他们的爱国主义与科学精神来完成他们的海归使命。

如果把中国当作祖国,在国内的人,你可以嘲笑甚至可以辱骂钱学森在大跃进时“卫星上天”的行为,“亩产几十万斤”的超左谎言,但是,我们这些滞留在欧美的人,根本没有半点资格,尤其那些曾经是公派留学生,花费过国家钱财的人。

写于2009年11月8日,德国班贝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