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盛友:李鴻章為泰興的小孩給答案
(原載臺灣《旺報》,原題目:報紙不應失去新聞價值)
* 2010-05-04
* 旺報
* 【謝盛友/歐洲《European Chinese News》出版人】
泰興幼兒園中的小孩被人砍了,32人受傷,死亡情況不明。在泰興幼兒園殺人事件中,新聞被控制了,海內外所有中國人只知道,泰興幼兒園殺人事件中,受傷32人,政府和醫院壹再強調,無壹死亡。沒有人看到孩子的照片和視頻。
壹百年前李鴻章為泰興的小孩給出答案,李鴻章當年就埋怨中國的報紙沒有好餌,不能誠實地說明真相,所以報紙就失去了新聞本身的高貴價值。
美國記者:閣下,您贊成將美國的、或歐洲的報紙介紹到貴國嗎? 李鴻章:清國辦有報紙,但遺憾的是,清國的編輯們不愛將真相告訴讀者,他們不像妳們的報紙講真話,只講真話。清國的編輯們,在講真話的時候十分吝嗇,他們只講部分的真實,而且他們的報紙,也沒有妳們報紙這麼大的發行量。由於不能誠實地說明真相,我們的報紙,就失去了新聞本身的高貴價值,也就未能成為廣泛傳播文明的方式了。 (來源:鄭曦原、李方惠、胡書鴻編譯,2001,《帝國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北京:三聯書店,頁335-342。)
根據吳冷西的文章,毛澤東曾嚴肅地告誡說,妳到人民日報工作,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要準備遇到最壞情況,要有“五不怕”的精神準備。這“五不怕”就是:壹不怕撤職,二不怕開除黨籍,三不怕老婆離婚,四不怕坐牢,五不怕殺頭。有了這五不怕的準備,就敢於實事求是,敢於堅持真理了。壹個共產黨員要經得起受到錯誤的處分,可能這樣對自己反而有益處。
毛澤東還舉例說,人們把《大公報》對國民黨的作用叫做“小罵大幫忙”,壹點也不錯。但張季鸞(1888~1942)搖著鵝毛扇,到處作座上客。這種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觀察形勢的方法,卻是當總編輯的應該學習的。張季鸞這些人辦報有很好的辦法。
張季鸞1926年9月1日,他與吳鼎昌、胡政之合作,組建了“新記公司大公報”,同時《大公報》復刊,進入新記時期。他做起了《大公報》的總編輯(時稱“主筆”)。在具體的辦報活動中,張季鸞始終堅持對時局進行盡可能公正、客觀的報道和評論。
“不黨、不賣、不私、不盲”
張季鸞在主持《大公報》筆政後,先聲奪人,提出著名的“不黨、不賣、不私、不盲”四不主義辦報方針。
“不黨”:各黨系皆中國之人,吾人既不黨,故原則上等視各黨,純以公民之地位發表意見,此外無成見,無背景。
“不賣”:他說“欲言論獨立,貴經濟自存,故吾人聲明不以言論作交易。換言之,不受壹切帶有政治性質之金錢補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資是也。是以吾人之言論,或不免囿於知識及感情,而斷不為金錢所左右”。
“不私”:他說“本社同人,除願忠於報紙所固有之職務外,井無私圖。易言之,對於報紙並無私用,願向全國開放,使為公眾喉舌”。
“不盲”:他說“不盲者,非自詡其明,乃自勉之詞。夾隨聲附和是謂盲從;壹知半解,是謂盲信;感情沖動,不事詳求,是謂盲動;評詆激烈,昧於事實,是謂盲爭。吾人誠不明,而不願自陷於盲”。
“不黨、不賣、不私、不盲”,寥寥八字,擲地有聲。釣魚人做到這八個字,就是給魚撒下好餌,受到魚的喜愛。
壹百年前李鴻章已指出我們的“報紙病”,壹直以來我們由於做不到“不黨、不賣、不私、不盲”,難怪,我們的報紙因為“失去了新聞本身的高貴價值”,所以“未能成為廣泛傳播文明”的力量。
在我的辦公室裏掛著“Dem Fisch muss der Koeder schmecken, nicht dem Angler.” (釣魚人撒下的餌不壹定要受到釣魚人的喜歡,而壹定要受到魚的喜愛。)這幅標語。托馬博士 (Prof. Dr. Helmut Thoma )是歐洲著名媒體人,他是歐洲最大最專業的私人電視臺 RTL的創始人,他將新聞報道形容成釣魚。
報人就是釣魚人,文章是餌,讀者是魚。報紙要發行量越來越大,必須有很好的餌,就是要有好的文章。真實、客觀、公正、及時,是世界公認的高質量辦報標準。報人以好餌為辦報標準。
中國經濟崛起了,物質文明豐富了,但是,看來精神文明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