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社会注定是一个充满陷阱的社会,在香喷喷的暴利诱惑下,即使你布下陷阱其臭无比,布陷阱的人也会不计后果勇布陷阱。中国核梭营养品可以说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个巨型陷阱。可惜这个陷阱没等陷了太多的人,就在新世纪开始的第一季度被揭露了。
其实在改革开放后,能称为巨型“广告陷阱”的除了核酸营养品外,还有三个,加起来可凑成四个。
四大“广告陷阱”,陷了多少善良消费者
第一大“广告陷阱”当属百龙矿泉壶的广告,当年伴随着《编辑部的故事》风靡大江南北,不但让葛优和吕丽萍红得发紫,而且也让他们担当广告主角的百龙矿泉壶走进了千家万户。那时候无论是新婚家庭,还是乔迁新居,买个矿泉壶总是被列入消费计划之中。当时的矿泉壶有两大品牌,一是百龙,另一是天磁。矿泉壶的水到底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广大消费者们经过几年的亲身实践,逐渐意识到广告上的说法实在有点子乌虚有的意味。你看,现在还有谁家在用那个东东。
可以说,这个“广告陷阱”是最成功的,至今也没人错戳穿它。矿泉壶厂家们在老板赚得钵满盆肥之后自生自灭了。这主要是得益于九十年代初,中国人从温饱向小康演进过程中,全民从关注饮食到追求健康的主流心态。
第二大“广告陷阱”是中华鳖精广告,大概是认识到名人广告的巨大效应。中华鳖精也借着当年马家军的田坛神话着实火了一把,险些制造出暴富神话来。可惜后来《焦点访谈》记者实地暗访,才发现诺大一个鳖精厂就有一只鳖,而且还养在后院的池子里。那成箱运到市场的鳖精产品只不过是红糖加水的东西。此节目一出,鳖精保健品兵败如山倒。
这个“广告陷阱”,也让厂家赚了不少钱,鳖精热正反映了当时老板大款们热烈追求婚外性生活和自身肾亏的尴尬现实,当然它也激活了神州大地的甲鱼消费。让很多养鳖专业户率先步入了小康生活。
第三大“广告陷阱”是脑黄金广告。当脑黄金厂商斥巨资扑天盖地大打广告,脑黄金市场的温度还处于预热阶段时,科学家们站出来及时戳穿了这个陷阱。结果脑黄金市场迅速熄火。本想在脑黄金上发一笔的巨人集团退出江湖。
“脑黄金”广告陷阱是在制造过程中被戳穿的,它除了陷了厂商自己外,基本没坑多少消费者。虽然陷阱制造者们抓住了中国人望子成龙与高考独木桥的巨大社会缺口,但这是的中国已不再那么好欺骗了,尤其是出现了以戮穿“广告陷阱”造福社会为己任的专业人士。中国人告别肓从,走向清醒的多元社会正在形成。
第四大“广告陷阱”就是这个梭酸保健品了。这个陷阱真是够黑的,和普通米粉无甚区别的东西,售价数百元。制造陷阱者是有备而来,上有地方保护主义支持,中有伪科技工作者们摇旗呐喊,整个陷阱布置得天衣无缝。虽然戮穿陷阱过程异常艰难,但在动用了诺贝尔奖得主(并非和平奖和文学奖)后总算揭开了陷阱,实在是全民大幸。
市场经济到今天这步,靠坑蒙拐骗,投机取巧,而一夜暴富是越来越难了。弄不好自己也得搭进去。
在上述四大“广告陷阱”之外,还有很多中型小型的“广告陷阱”。这些“广告陷阱”对中国药品广告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面对“广告陷阱”,人们还相信广告吗?
物质生活从匮乏走向丰裕之后,关注健康是中国社会的长期潮流,这股潮流正给药品和保健品商家提供了迅速暴富的机会。从中国搞市场经济以来,追求一夜暴富的浮躁心态在商界人士的普遍存在。而当少数敢吃螃蟹者率先以斥巨资猛打广告,把并不成熟的产品推销出去的“广告陷阱”销售模式获得成功后,这种浮躁气息在中国商界尤其是保健品界迅速蔓延开来。于是药品的虚假广告一度成为社会公害。
药品、保健品包括其它功效不能立即验证的产品,都是“广告陷阱”制造者们的用武天地。这些产品的效能验证不会马上解决,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暗示作用。这就为那些广告策划天才们提供了大胆一吹,放心策划的空间。明明效能只有米粒大,它要吹成鸡蛋大。这些广告配以精巧绝伦的构思,构成了完美的“广告陷阱”。而正从计划经济走出来的中国老百姓,面对眼花缭乱的市场,一时间还很难有辨别真伪的心理准备,保持着一种计划经济下过分相信商家的纯朴消费心态。这也是前些年假货得以流行,“广告陷阱”屡屡得逞的原因之一。
“广告上说什么,消费者信什么”的观念,很长一段时间在大多数消费者心中有一席之地。
但是经历一些“广告陷阱”之后,老百姓们是否还会被那些构思精巧,极富煽动力的药品、保健品广告激起消费欲望呢?
这个答案很难作出,因为陷阱制造者会变幻各种手法诱惑你上当。消费者始终处于被动被骗的地位。也正因为此,很多有识之士,尤其是一些全国人大常委委员们建议通过立法的手段扼制药品虚假广告。
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陈寿朋委员指出,虚假广告的负面效应,导致了一些药品生产厂家一味追求广告轰动效应,研究开发新产品的经费投入远不如广告投入。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立法者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
有全国人大常委陈俊建议,法律必须强制性要求药品广告向公众说明药品的成分、药效、服用方法、可能的副作用、禁忌以及其他注意事项。
药品虚假广告可以通过立法加以扼制,那么保健品广告则困难得多。这就需要提高公众对此类广告的真假辨别能力,通过消除公众对此类广告的盲从心理,才能解决这类广告演变为“广告陷阱”的机率。老百姓对待保健品应当慎重,尤其是新鲜出炉的保健品往往是陷阱,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确有实效的产品,才能放心去买。广告是厂家拿钱堆出来的。可信度值得怀疑。
其实正规搞保健品的人都知道,目前中国保健品市场存在着急功近利行为。总妄想一夜暴富,对于产品研发投入不太注重,产品并没有完全成型,就争于打广告。制造轰动效应。其实消费者仔细想想,如果保健品真有吹嘘的那么神,何必称保健品,直接作为药物不更具有吸引力。
“广告陷阱”,对已经出现的社会信誉危机无疑于雪上加霜,消费者只有提高辨别力,具有话语能力的人士勇于揭露这些广告陷阱,“广告陷阱”才会得到有效扼制。
二○○一年三月三日星期六
市场经济社会注定是一个充满陷阱的社会,在香喷喷的暴利诱惑下,即使你 布下陷阱其臭无比,布陷阱的人也会不计后果勇布陷阱。中国核梭营养品可以说 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个巨型陷阱。可惜这个陷阱没等陷了太多的人,就在新 世纪开始的第一季度被揭露了。
其实在改革开放后,能称为巨型“广告陷阱”的除了核酸营养品外,还有三 个,加起来可凑成四个。
四大“广告陷阱”,陷了多少善良消费者
第一大“广告陷阱”当属百龙矿泉壶的广告,当年伴随着《编辑部的故事》 风靡大江南北,不但让葛优和吕丽萍红得发紫,而且也让他们担当广告主角的百 龙矿泉壶走进了千家万户。那时候无论是新婚家庭,还是乔迁新居,买个矿泉壶 总是被列入消费计划之中。当时的矿泉壶有两大品牌,一是百龙,另一是天磁。 矿泉壶的水到底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广大消费者们经过几年的亲身实践,逐渐意 识到广告上的说法实在有点子乌虚有的意味。你看,现在还有谁家在用那个东东。
可以说,这个“广告陷阱”是最成功的,至今也没人错戳穿它。矿泉壶厂家 们在老板赚得钵满盆肥之后自生自灭了。这主要是得益于九十年代初,中国人从 温饱向小康演进过程中,全民从关注饮食到追求健康的主流心态。
第二大“广告陷阱”是中华鳖精广告,大概是认识到名人广告的巨大效应。 中华鳖精也借着当年马家军的田坛神话着实火了一把,险些制造出暴富神话来。 可惜后来《焦点访谈》记者实地暗访,才发现诺大一个鳖精厂就有一只鳖,而且 还养在后院的池子里。那成箱运到市场的鳖精产品只不过是红糖加水的东西。此 节目一出,鳖精保健品兵败如山倒。
这个“广告陷阱”,也让厂家赚了不少钱,鳖精热正反映了当时老板大款们 热烈追求婚外性生活和自身肾亏的尴尬现实,当然它也激活了神州大地的甲鱼消 费。让很多养鳖专业户率先步入了小康生活。
第三大“广告陷阱”是脑黄金广告。当脑黄金厂商斥巨资扑天盖地大打广告, 脑黄金市场的温度还处于预热阶段时,科学家们站出来及时戳穿了这个陷阱。结 果脑黄金市场迅速熄火。本想在脑黄金上发一笔的巨人集团退出江湖。
“脑黄金”广告陷阱是在制造过程中被戳穿的,它除了陷了厂商自己外,基 本没坑多少消费者。虽然陷阱制造者们抓住了中国人望子成龙与高考独木桥的巨 大社会缺口,但这是的中国已不再那么好欺骗了,尤其是出现了以戮穿“广告陷 阱”造福社会为己任的专业人士。中国人告别肓从,走向清醒的多元社会正在形 成。
第四大“广告陷阱”就是这个梭酸保健品了。这个陷阱真是够黑的,和普通 米粉无甚区别的东西,售价数百元。制造陷阱者是有备而来,上有地方保护主义 支持,中有伪科技工作者们摇旗呐喊,整个陷阱布置得天衣无缝。虽然戮穿陷阱 过程异常艰难,但在动用了诺贝尔奖得主(并非和平奖和文学奖)后总算揭开了 陷阱,实在是全民大幸。
市场经济到今天这步,靠坑蒙拐骗,投机取巧,而一夜暴富是越来越难了。 弄不好自己也得搭进去。
在上述四大“广告陷阱”之外,还有很多中型小型的“广告陷阱”。这些“ 广告陷阱”对中国药品广告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面对“广告陷阱”,人们还相信广告吗?
物质生活从匮乏走向丰裕之后,关注健康是中国社会的长期潮流,这股潮流 正给药品和保健品商家提供了迅速暴富的机会。从中国搞市场经济以来,追求一 夜暴富的浮躁心态在商界人士的普遍存在。而当少数敢吃螃蟹者率先以斥巨资猛 打广告,把并不成熟的产品推销出去的“广告陷阱”销售模式获得成功后,这种 浮躁气息在中国商界尤其是保健品界迅速蔓延开来。于是药品的虚假广告一度成 为社会公害。
药品、保健品包括其它功效不能立即验证的产品,都是“广告陷阱”制造者 们的用武天地。这些产品的效能验证不会马上解决,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 暗示作用。这就为那些广告策划天才们提供了大胆一吹,放心策划的空间。明明 效能只有米粒大,它要吹成鸡蛋大。这些广告配以精巧绝伦的构思,构成了完美 的“广告陷阱”。而正从计划经济走出来的中国老百姓,面对眼花缭乱的市场, 一时间还很难有辨别真伪的心理准备,保持着一种计划经济下过分相信商家的纯 朴消费心态。这也是前些年假货得以流行,“广告陷阱”屡屡得逞的原因之一。
“广告上说什么,消费者信什么”的观念,很长一段时间在大多数消费者心 中有一席之地。
但是经历一些“广告陷阱”之后,老百姓们是否还会被那些构思精巧,极富 煽动力的药品、保健品广告激起消费欲望呢?
这个答案很难作出,因为陷阱制造者会变幻各种手法诱惑你上当。消费者始 终处于被动被骗的地位。也正因为此,很多有识之士,尤其是一些全国人大常委 委员们建议通过立法的手段扼制药品虚假广告。
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陈寿朋委员指出,虚假广告的负面效应,导致 了一些药品生产厂家一味追求广告轰动效应,研究开发新产品的经费投入远不如 广告投入。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立法者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
有全国人大常委陈俊建议,法律必须强制性要求药品广告向公众说明药品的 成分、药效、服用方法、可能的副作用、禁忌以及其他注意事项。
药品虚假广告可以通过立法加以扼制,那么保健品广告则困难得多。这就需 要提高公众对此类广告的真假辨别能力,通过消除公众对此类广告的盲从心理, 才能解决这类广告演变为“广告陷阱”的机率。老百姓对待保健品应当慎重,尤 其是新鲜出炉的保健品往往是陷阱,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确有实效的产品,才能放 心去买。广告是厂家拿钱堆出来的。可信度值得怀疑。
其实正规搞保健品的人都知道,目前中国保健品市场存在着急功近利行为。 总妄想一夜暴富,对于产品研发投入不太注重,产品并没有完全成型,就争于打 广告。制造轰动效应。其实消费者仔细想想,如果保健品真有吹嘘的那么神,何 必称保健品,直接作为药物不更具有吸引力。
“广告陷阱”,对已经出现的社会信誉危机无疑于雪上加霜,消费者只有提 高辨别力,具有话语能力的人士勇于揭露这些广告陷阱,“广告陷阱”才会得到 有效扼制。
二○○一年三月三日星期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