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专栏作者
解滨水井
一娴谢盛友
施化核潜艇
小心谨慎张平
捷夫茉莉
凡凡湘君
         专栏作者
容若俞力工
柳蝉赵碧霞
开心雨半窗
木然梦梦
上官天乙特务
圆月弯刀小放
         专栏作者
杨柳岸程灵素
法老王铁狮子
谷雨金录
莉莉小猫务秋
蓝精灵枚枚
有点红妆仙子
         专栏作者
索额图辛北
细烟王琰
水栀子多事
施雨汗青
男说女说林蓝
任不寐文字狱牢头
         专栏作者
老秃笔尹国斌
樱宁吹雪
少君老郸
白鸽子摩罗
朱健国王伯庆
小尼酒心
         专栏作者
伊可京东山人
润涛阎老么
风雨声望秋
峻峰直愚
王鹏令梦子
老黑猫俞行
 
[ads_url_inside]
 
State Farm Drama
网墨文集
 万维网读者->网墨文集->茉莉->正文
 专栏新作
 - 茉莉:她把那双男人
 - (图文)茉莉: 诗人
 - 茉莉:绝对坦诚-也
 - 茉莉:读《寻找现代
 - 茉莉:打起火把照亮
 - 茉莉:在中国革命幻
 - 茉莉:倾听淮生:农

 
 
(图文)茉莉: 诗人王渝

茉莉



 
诗人王渝

 

茉莉


作为诗人,王渝从来不在她那纯净飘逸的诗歌里高谈“人类之爱”.
但只要我们注目一下她这几十年的人生历程,就会感觉到,她对人类
的挚爱如同大自然的呼吸,在无声无息之中传给了世人。“我想凡是
我在路上遇见的我都喜欢,无论谁看到了我,也将爱我。”美国诗人
惠特曼的这句话,正是这位来自台湾的旅美女诗人的人生写照。

诗人的爱,就是她的阳光和春天。因爱人类而关注人权,对前中国人
权组织理事王渝来说,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当年那个稚嫩的台北
中学女生,从哭泣着为柏杨呼吁开始,到为中国人权组织义务工作15
年,这一条长长的捍卫人权之路伸展开来,一位清纯的抒情少女走向
成熟、优雅而睿智的晚年。

 

那一天她走进“中国人权”

15年前,“6.4”枪声犹在耳畔,王渝第一次走进“中国人权”组
织。那时,这个组织穷得没有自己办公的地方,创始人傅新元、李晓
蓉只得从“人权观察”借了一小间房子使用。当王渝和友人黄默走进
去时,只见那里正忙着编《龙的孩子》──一本图文并茂纪念
“6.4”的大书。地上摊满了纸,忙乱中展现出两位大陆留学生(后
来分别成为出色的科学家和学者)的一腔热情。

王渝是吟着她心中的诗,走进中国人权组织的。早在1989年5月,在
全世界都仰望天安门的时候,王渝就热情为学生运动讴歌:

  “自从你们聚集天安门
  我们的白昼消失于你们的黑夜
  成为恶梦缠绕的
  白夜
  ……
    我们焦虑地
  紧盯着传递讯息的
  一方荧幕
  一张报纸
  心系在你们身上。”

“6.4”发生的时候,王渝正在纽约左倾的《华侨日报》做副刊主
编。那是她最热爱的工作,她做得如鱼得水,快乐无比。就如北岛在
《纽约变奏》中所形容的:“她性情中人,好热闹,拦天下闲事,会
八方来客;她办文学社,为诗歌刊物撑腰,组织朗诵会,收容流浪文
人,穿针引线于撕碎的纸片之间。”近20年文学副刊主编的工作,她
“招揽天下长反骨的”,一些在大陆挨批的作家,都曾被她邀请访美
散心。作为关注弱势群体的美国左派,王渝非常同情中国那些曾被划
为右派的人,和董乐山等人成为要好的朋友。

满以为就这样会做到退休,谁知发生了“6.4”事件,当时在报社内
部,王渝是支持北京学生最有力、最坚决的声音。《华侨日报》在
“6.4”事件之后,令人吃惊地以头版头条发出“六四大屠杀”的消
息,以后被迫关门。就是从这时起,这些旅美的台湾“左派”人士,
终于站到了中共的对立面,和中共分道扬镳了。

不知道在第一次见面时,一头卷发的傅新元、文静的李晓蓉和王渝之
间谈了些什么,我们只知道,从那一天起,台湾诗人王渝就下了决
心,要和这两位优秀的大陆留学生一起,承担起中国人权组织的重大
责任。他们忙乱在一起,辛苦在一起,欢笑和忧愁在一起。采访、翻
译、做杂志,帮助来美的流亡人士办身分,……她全部投入自己的时
间和精力。

在好几年里,这个组织清贫而拮据,王渝不但自己不拿报酬,还从家
里拿出钱来,每年直接捐钱给“中国人权”,私下资助开不出工资的
同事,使他们不至于饿饭。一些有困难的流亡人士也得到过王渝的接
济,并在她的细心关照下适应美国生活。每当过年或过节的时候,王
渝担心大陆流亡者心里难过,就常常请他们吃饭或看电影。做这些帮
助人的事情,王渝不显山不露水的,努力不让受帮助者感到不好意
思。这是一颗关注世界、热爱世界的心灵,她用她那无边的善良,抚
摩他人的伤痛,拂拭人心的斑锈与灰尘。

 

柏杨自传中的中学女生

在加入中国人权组织之前,王渝属于一个台湾人的人权组织,促使王
渝参与人权工作的缘由,和台湾著名作家柏杨的被捕有关。在柏杨的
自传里,曾经提到这样一段往事:

  “以鬼故事闻名的司马中原先生,当我被捕受刑之际,他奉命到
  美国宣传柏杨恶行,自称是我的朋友。一次会场上,在联合国服
  务的夏沛然先生站起来告诉他:‘柏杨有你这样的朋友,他已不
  需要敌人了。’那时候,我还不认识夏先生,后来,我去纽约,
  才发现他夫人王渝女士,正是当年我入狱前一天,来家中访问我
  的台北市立一女中学生。当时她正编辑校刊,没想到翌日我就被
  逮捕,真庆幸她的访问稿还来不及发表,否则她一定受到牵
  连。”

那时的王渝大约十六七岁,正是梦幻年华的女孩,迷恋着柏杨杂文。
那天她和几个同学一起去请教柏杨,做了访问。没想到第2天柏杨就
被抓了,报纸办了一期也办不下去了,她伤心地在家里哭。

阿赫玛托娃在谈到俄罗斯诗人普希金时说:“对十二月党人的想念,也
就是对他们的命运和他们的死亡的思虑,无休止地折磨着普希金。”
同样,因言论获罪的台湾作家柏杨和雷震,也曾长期是王渝心中的
痛,这些政治犯的命运影响了她的一生。文学滋养了王渝深厚的人道
主义精神,到美国后,王渝竭力为柏杨写文章呼吁,还参与编辑了一
本《柏杨冤狱》。

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王渝不能回她视为故乡的台湾,她是国民党
黑名单上的人。身为台湾外省人,王渝对大陆的感情也很深,早年曾
经很向往社会主义的理想。1975年,王渝夫妇回大陆探亲。在她的舅
舅巫宁坤的自传《一滴泪》中,这两个年轻人被描写成两个傻瓜式的
人物。出于对中国的责任感,在台湾没有政治犯之后,王渝顺理成章
地加入中国人权组织,还带了黄默,丛苏等几位朋友一起加入。


在早期创业的快乐日子里


我打电话问:“王渝姐请告诉我,在为中国人权组织义务工作的15年
里,你最快乐的是什么?”不太愿意谈自己的王渝,这一次不假思
索,冲口而出:“当年我最快乐的是,我们中国人权组织来了索菲
亚,来了刘青。”谈起这些昔日同事的优点和可爱之处,她兴奋得如
数家珍。

  “等到我们稍稍有了一点经费,没给萧强加工资,而是招兵买
  马。来应征的人中,我们最中意索菲亚。萧强问她认为她自己可
  有甚么不足之处,她说‘我做事不够有秩序,有点乱’。萧强和
  我都是相当乱的人,听了很无奈。索菲亚一进来不到几天,我们
  傻了眼。她哪里做事没秩序,她完全井然有序。萧强和我又惊又
  喜,还害怕,因为我们两个这么差。没多久,索菲亚把我们那份
  杂志办得有模有样。……她团结了许多人。”


数落了索菲亚一大堆好处,王渝又谈刘青刚进入中国人权组织时,给
他们带来的巨大欣喜:“刘青刚到美国时,我们中国人权组织的人见
了他,觉得他很好,于是邀请他到这个组织来做负责人。当时我们都
高兴得不得了,因为刘青加入这个组织,就把我们和国内民主墙人士
联系起来了。当时的刘青很诚恳,很谦虚,我们相处得很好。”

尽管刘青当时一点英语也不懂(后来也不学),同事们处处要把他当
作一个“大包袱”背起来,但萧强(后来也辞职)等人没有多少怨
言,他们为刘青服务尽心尽力。据前办公室管理主任玮琳回忆,她第
一次见到刘青的太太韩晓榕时,就是王渝带她到曼哈顿逛街,帮助他
们熟悉美国的生活。此外我调查到,王渝给予刘青夫妇的实质性帮助
还很多,但她不准我写,说这是私人之间的事情,我只好作罢。

那是多么令人难以忘怀的时光啊!傅新元白天在学校上班,晚上到
“中国人权”上班,常常累到半夜才回家。自己也清贫的李晓蓉,常
常借钱给同事度过难关。萧强在情人节到街头卖花,挣一点小钱维持
生计。索菲亚的丈夫当时失业,凭她的能力找一个高工资工作没有问
题,但她却在“中国人权”忍受微薄工资,并做出了很大贡献。

早期相濡以沫的同事,有时也会吵架,会发怒,但事后会互相道歉。
萧强曾经在一首题为《飞翔之歌》的诗里,描绘这群为理想工作的人
们:

  “在烟雾腾腾的会议室里
  我们高声争吵,怒斥对方
  然后分成几派,结成终身的仇敌
  深绿的河上
  相驶而过的轮船互相鸣笛致意
  婴儿在炮战的废墟间抽泣
  我们不会
  不会在人类的苦难面前转过身去”

萧强把这首诗献给1989年以来,每一位为创建中国人权付出了心力的
朋友,特别是:刘青、索菲亚、王渝、……。我,茉莉,一个曾经为
中国人权组织交过几年会费的会员,一个曾经祝愿他们能象国际特赦
组织一样获诺贝尔和平奖的人,现在重读这首诗,想起美好时光不
再、这些优秀创业者纷纷离去的现实,只能默默无语,眼泪汪汪。


一棵绝美而罕见的雨树


在王渝众多的优美诗作中,我最记得那首脍炙人口的小诗《一次分
手》:

  “一次分手
  一次小小的死亡。我们──
  夹岸相对的风景拉长
  退去的潮水不再上升
  直到下一回相遇”

品性纯真的诗人,由于自己的处境顺利,对生活常抱着感恩之心,王
渝因此深爱她的那些来自苦难大陆的朋友。然而,现实往往残忍无
情,一起呕心沥血开创事业的朋友,在原则问题面前,不幸发生决
裂。郁结在王渝心中的伤痛,就如同“一次小小的死亡”,是很难与
外人道的。

作为台湾人,王渝有时会觉得她不太理解大陆人。她问:“我觉得有
时经历了太多苦难,人会变得麻木冷硬。中国大陆人是不是有点这
样?”我只能如实回答:“是的,大陆这半个多世纪来,许多吃共产
党狼奶长大的人,自己也可能变成狼。”

如果要我讲王渝姐的缺点,那就是,对同事和朋友的爱使她盲目,一
味善良使她感觉迟钝,她因此看不到在一个组织财大气粗之后,人性
可能发生的变化。15年来她一如既往地无私奉献,突然发现一切都已
物是人非。她没有告诉我她辞职时的心情,但我可以想见,她的心在
流血。

在北岛笔下,王渝是一个“大事糊涂小事更糊涂”的好心大姐。在我
眼里,永远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王渝,虽然可能常有糊涂的时候,但
她本质上却是大智若愚的。不管别人怎样玩弄权术,她坚持了她所认
定的原则: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当我问她在中国人权组织
工作15年最深切的体会时,她说:“一切要靠自己,靠制度,否则,
好人都会变成坏人。”

离开了中国人权组织,热爱生活也热爱朋友的王渝,获得更多的生活
意义。在纽约文化圈中,她仍然是个中心人物。他们那一代70年代的
台湾留学生,都曾希望能有机会回报社会。王渝当年就在台湾创办过
《儿童月刊》,提倡儿童写诗、画画、作文等等。至今为止,王渝还
和她的先生一起,每年捐款给滋耕基金会和科学教育基金会(由在美
国的热心人士组织的帮助大陆儿童的民间组织),资助中国的失学儿
童,她同时还为基金会做义工, 帮助编辑文稿,协助出书。

王渝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是《门外的人》:

  “这世界到处是门
  你是门外捡遗失的人
  在黑暗中拾取一线光
  无尽的路途上又尽情地抛弃”

这首诗,读起来有点像她的自况。而我更喜欢她的《邂逅》中的两
句:

  “如一棵雨树那样置身
  美丽而又绝望的风景。”

在我心中,王渝就是那样一棵绝美而罕见的雨树。

2005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