蕊芳先吐的风霜岁月 ———读周素子《右派情踪》
茉莉
在“鲜花之国”的新西兰安享晚年,擅长诗词歌赋的周素子女士,想必有类似陶公“采菊东篱”的心境。但是,当她遥望蓝色的大海和帆影,获得了另一境界之时,那幽幽逝去了的风霜岁月,那曾在冰冷铁幕里相濡以沫的故乡亲友,仍时时在她的眷顾与思念之中。于是,我们有幸读到这本由香港田园书屋出版的新书《右派情踪》。
◎ 化血为墨记录生命音符
作者周素子于半个世纪前的少女时期,在福建师大音乐系深造时被戴上了“右派”帽子。她后来的遭遇,用洛地先生在《周素子诗词钞》的序言中所写几句韵文,可以概括:
“束背带而为行李,望落日而指征程,手携长女,怀抱幼婴……乞食于市,饮露于野,鬻胼胝以慰嗷嗷;晴披星月,阴栖苍蓠,叩毡幕求避雪霜。辞江南之烟霞,历塞北之平沙。暴烈日于料峭,啸北风于草莽。……。”
无论命运怎样无情摧残,创伤深重的灵魂深处,仍然有炽热的情感在涌动。在灾难过去的几十年后,周素子以1957年的受害者与亲历者的身份,为她所相知相识的近七十位右派写下小传,勾勒出他们的身世命运,记述他们家庭的悲欢离合。
和其他同类题材的文字比较,周素子此书并不涉及反右运动的政治背景和运动全貌,而是从生活层面切入,用千帆过尽后的沉静和透悟,追忆逝去岁月中那些故事、情感和细节。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如同大自然的每一棵草木,是《命运交响曲》中的一个个生命音符。
这一篇篇的小品汇集,由于不着眼于大历史的政治性,而更多注重于个人小历史以及日常生活,它因此成为反右运动的另一类真实叙述。这是一种“化血为墨”的写作,在其文字后面的理念是:不容青史尽成灰。
◎ 一代精致文化的传人被摧残
此书中的人物,不是章伯钧、罗隆基那样以政治为业的大右派,而是音乐、戏剧和美术等艺术界的知识分子。这是因为,周素子当年就读的是音乐系,她那同是右派的夫君陈朗,当年在中国文联戏剧家协会《戏剧报》工作,而周素子的一位死于文革摧残的哥哥周昌谷是著名画家。因此,他们一家结识的同病相怜的右派朋友,大都与琴棋书画等艺术有关。可以说,他们是中国最后一代精致文化的传人。
这些不谙世故的文化人,在其“蕊芳先吐”的青春年华,就遭受残酷的政治迫害,很少是因为他们的政治观点。他们中不少是“无辜”的右派,例如,出身于诗礼名族的周素子,仅仅是因为在自己的音乐专业上出类拔萃,招人嫉妒,结果在毫无“反动言论”的情况下,于22岁的芳龄被打成右派。又如,杭州一位女医师的右派帽子是抽签抓阄抓到的。
即使是周素子笔下那些“有辜”的右派,也不过是在专业问题上向领导提过一些意见,或有同人刊物之议,或在“鸣放”时言辞锋芒而已,少有人真正想要“反党反社会主义”。
不太热衷于政治的他们,大都有着深厚精湛的艺术修养,有着对传统精致文化的热爱与迷恋。在此书中,周素子记叙了这样一群创造美和爱的人,即使在在沦为贱民的时期,他们仍然执着于艺术,坚持其优雅的艺术品位。
例如,原是某音乐机构的专家潘怀素先生,在被划为右派失去工作之后的艰难日子里,发明了以中国最纯美的五音振动频率的钢琴。福州书画大师潘主兰终年屹屹,致力于书画。原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院长李家桢身患心脏病,仍醉心于学习弹奏古琴。一位中文系老教授,劳改时在溪中摸石子做建筑材料,口中还在轻轻吟诗,并因此挨批斗。
兰州市越剧团团长尹树春擅演《梁祝》中的梁山伯,她在舞台上享受观众鼓掌欢呼的荣耀,台下却是扫地倒痰盂的“罪人”。研究美术史论的吴明永,其文字充满纳兰性德般的才气。擅长山水画的柯文辉,其文思敏捷有“下笔千言,倚马可待”之喻。
一般认为,是文化革命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早在五十年代反右时,中共就由迫害这一代优秀的知识人,而动摇了中华精致文化传承的基础。今天,我们再也找不到那一代文化人身上的典雅古风,再也看不到中国人纯正的传统文化人格。这是一代人文精神的毁灭。
◎ “能陪你一起枯萎也无悔”
此书之所以题名为“情踪”,是因为记述了不少右派的婚姻、恋情等状况。当时的政治高压造成一些夫妻离异,恋人分手的悲剧,有的相爱的情侣被规定不准恋爱、不准结婚,这些在周素子的书中都有所记载。同时,她也书写了一些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那样的爱情因为苦难和绝望,反而放射出愈发美丽耀眼的光芒。
著名书画家陆俨少的夫人在丈夫遭受批斗时,上台扶持身体虚弱的画家,陪同丈夫一起挨斗。文学教师桑雅忠的太太梅爱文像白雪公主一般高贵,风流娇好的她几十年如一日,和丈夫在苦难中相守直至衰老。曾在苏联音乐节任男低音歌手的何梧春,其妻是京城大学教授的娇女,她宁愿自我牺牲,荣辱不惊地跟着丈夫流放到僻乡。 右派们的婚外情也分外感人。例如,西湖茶场的农女胡英,她的丈夫常常欺负右派,她却同情右派,经常为单身的文弱书生徐青枝缝补洗衣,从同情到以身相许,她为这位右派生了一个女孩。京城漫画家肖里在桑干河畔劳动,和诗人、翻译家李又然的妻子刘蕊华相爱了。他们不合法的爱情竟然得到了李又然的理解,于是刘蕊华从一个受难的右派改嫁给另一个受难的右派。
这些五十年前的爱情故事,在拜金主义甚嚣尘上,人们只重金钱权势不再在乎真情的今天,读起来就像是遥远的成人童话。这就像一首流行歌曲中所唱的:“飞越着红尘永相随, 等到秋风起,秋叶落成堆,能陪你一起枯萎也无悔。”
◎ 嘤鸣求友惟义情云天
笔者听说,1957年的右派在身陷困境时,有的人会做出告密、卖友的肮脏行径,甚至在饥荒时期也有抢夺他人食物的现象。这是因为,当统治制度本身成为一部暴力和恐怖的机器,在它的魔掌中挣扎的软弱人们,其人伦道德也就难以保全。
此书虽然也写了右派中的个别败类,但更多地赞颂了右派朋友之间的患难情义。当时,那些才华横溢的文化人,一下子从辉煌处跌落到冷酷的陷阱,他们在被社会抛弃之时,靠什么来维持他们对生命的信念?“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友情,成了支撑他们生存下去的一种力量。
令笔者感动的故事不少。“文革”开始,周素子在遍体鳞伤,饥寒交迫,走路无路之时,带着两个女儿投靠一位女右派曹为真。曹为真把客人锁在家里,自己出去当泥水小工,回家为客人做可口的饭菜。另一位右派袁炜帮助周素子自谋生路,教她如何收破烂。戏子张雅花义情云天,慷慨将她历年艰辛存款数百元赠送与周素子一家,救人于危难之中。
剧作家绍舜先生在落魄时和周素子一家同住一个阁楼,这位孤身老人在咳血病危时,全靠周素子奉侍在侧。美院的右派吴明永因病而离群索居,周素子的母亲怜惜他,经常请他到家里吃饭,并挤下刚生育孩子的周素子的奶水,为那位病人补身。
尘封多年的旧事在这本书中鲜活起来。周素子用她那珠圆玉润的文字,从容淡定地,将这些珍贵的旧事娓娓道来。灿烂的青春被荒谬的政治蹂躏,但这位大家闺秀出身的作者,其写作风格虽然沉重,却仍不失温柔。
钱理群教授曾经惊呼:1957年的这一段在北大的历史叙述中已经消失,变成一片空白,他因此提出建立“1957年学”,为正在进行的“中国人与社会的改造”提供思想资源。笔者认为,为让我们的后代认识反右这样严重侵犯人权的“国家之罪”,周素子的《右派情踪》可以作为一本很好的教材。
--------- 原载香港《开放》杂志2008年3月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