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专栏作者
解滨水井
一娴谢盛友
施化核潜艇
小心谨慎张平
捷夫茉莉
凡凡湘君
         专栏作者
容若俞力工
柳蝉赵碧霞
开心雨半窗
木然梦梦
上官天乙特务
圆月弯刀小放
         专栏作者
杨柳岸程灵素
法老王铁狮子
谷雨金录
莉莉小猫务秋
蓝精灵枚枚
有点红妆仙子
         专栏作者
索额图辛北
细烟王琰
水栀子多事
施雨汗青
男说女说林蓝
任不寐文字狱牢头
         专栏作者
老秃笔尹国斌
樱宁吹雪
少君老郸
白鸽子摩罗
朱健国王伯庆
小尼酒心
         专栏作者
伊可京东山人
润涛阎老么
风雨声望秋
峻峰直愚
王鹏令梦子
老黑猫俞行
 
[ads_url_inside]
 
State Farm Drama
网墨文集
 万维网读者->网墨文集->谢盛友->正文
 专栏新作
 - 刘少奇前妻谢飞生命
 - 谢盛友:30年前的大
 - 谢盛友:康乐园歌(
 - 谢盛友:回忆长沙(
 - 谢盛友:文革是什么
 - 谢盛友:回忆在上海
 - 谢盛友:父亲给我留

 
 
上海生活片断

谢盛友



上海生活片断


作者:谢盛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大学毕业后,有一段时间在上海大众工作。

“恭喜你,做上海人啦!”岳父大人给我祝贺,我心里不是滋味,只缘是泰山的话,不敢反驳、不敢发牢骚。内心深处,我真的不愿意做上海人,因为上海人太多、太拥挤。

我岳父岳母家住上海的静安寺,准确地说,在万航渡路和新闸路的交接口处。一家九口人居住面积 33 平方米(妻子说是建筑面积),岳父岳母、张申华的爷爷奶奶、三个妹妹、还有我。有人放个屁,全家人都知道。

每天五点半起床,大概六点半到北京西路等上海大众的专车,上车后迷迷糊糊再睡觉,醒来已经将近八点,到了安亭,下车到办公室,至少再过半个小时才能进入工作状态。下午四点下班,又是迷迷糊糊的长征路,到家可能是六点可能是七点。每天六个小时全浪费在路上。

那时的上海大众,除了本地的安亭人外,几乎都是市区的上海人,都得每天六小时的长征。同办公室的叔叔阿姨们,他们多半是原来一汽或二汽的工程师,从东北武汉调回上海,他们都是上海人,以前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外地工作,好不容易逮到朱镕基签字建造上海大众,获得机会调回上海,重新做上海人,看得出叔叔阿姨们很满意。我每天埋怨这莫名其妙的六小时长征路,叔叔阿姨说,很好了,不用挤公共汽车,一上车就有位置坐可以睡觉。习惯就好了。

我:这,没办法习惯。这,若习惯了,就更不好了。

叔叔阿姨们从来都是自己从家里带饭,到中午休息时在办公室吃饭,他们好像不舍得到食堂买饭吃。

二十年没有回去上海了,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上海第九百货商店,在那里我陪伴申华的二姑,半夜起来排队购买水仙牌洗衣机;还有上海工业展览馆,在那里有一年是华东商店交易会,我给岳父岳母购买了我们家第一台彩电,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在上海警备区的仓库提货的。这台彩电我们家使用了十六年,够值得。

还有红都电影院,那里春节时肯定是我们向往的地方,不远处有老大房,可以买东西吃。回忆很美好,不过,一想到上海拥挤的公共汽车,就害怕。

龙英台姐写《下车的勇气》,我说她天花乱坠,至少忽悠我,在国内尤其在上海坐公共汽车,好恐怖,我很想下车。

 


上海生活片断(2)

 

与张申华结婚后不久,她带我一起去看赵老师。赵老师夫妇是文革前上海外语学院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分配到四川的绵阳工作,由于工作太苦,而且经常吃饭不饱,饥饿,后来赵老师他们擅自回上海,没有户口,当然没有正当的工作。他们在益民食品四厂打零工,有时当了代课老师。这些人被称为“八路军”,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正式户口,没有正式编制;他们的工资特别少,每天八角人民币;他们没有固定的工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恢复高考时,赵老师辅导申华英语,使得申华能从一个下乡知青考上大学。后来几乎每次过年,我们都去看赵老师他们。不看也罢,看了更不忍心。赵老师他们居住的房子,我无法形容有多大,一张床,进去时还得侧着身体走进去。我和申华每次都没有进去坐,就站在门口跟赵老师他们说说话。

没有户口,占用了父母几个平方米的房子,父子之间、母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很难长久没有矛盾,况且,赵老师他们还有一个儿子,比我小十岁左右。

有一年过春节,我们去看望赵老师,看到了新变化,墙上挂着一台小小的彩电。我们照样站在门口跟赵老师他们说说话。

到德国来后,申华回沪探亲,肯定去看赵老师他们,直至2002年,他们还是居住在那几个平方米的住房。2002年,他们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工作,给他们购买了房子,才搬入新居。我无论走南闯北,脑海里经常留存赵老师几个平方米的住房。每次乘坐轮船,看到船舱就触景生情,联想到赵老师的房子,其实,船舱比赵老师的房子还要大。

每次阅读梁晓声的小说,我也会想到赵老师。我写我农村的民办教师时,脑海里也想到赵老师。赵老师似乎是那代很多人,尤其是很多上海人的缩影。

2002年,申华给赵老师送去我的《微言德国》和《老板心得》,他爱不释手,今年申华再次看望赵老师,他说:“小谢的书写得很好,我已经阅读了很多很多遍了,知道你们在德国生活很好。生活只要自己感觉好就行,我过去感觉好,现在感觉更好!”

“生活只要自己感觉好就行。”赵老师说得真好。

 

写于2008年7月5日,德国班贝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