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专栏作者
解滨水井
一娴谢盛友
施化核潜艇
小心谨慎张平
捷夫茉莉
凡凡湘君
         专栏作者
容若俞力工
柳蝉赵碧霞
开心雨半窗
木然梦梦
上官天乙特务
圆月弯刀小放
         专栏作者
杨柳岸程灵素
法老王铁狮子
谷雨金录
莉莉小猫务秋
蓝精灵枚枚
有点红妆仙子
         专栏作者
索额图辛北
细烟王琰
水栀子多事
施雨汗青
男说女说林蓝
任不寐文字狱牢头
         专栏作者
老秃笔尹国斌
樱宁吹雪
少君老郸
白鸽子摩罗
朱健国王伯庆
小尼酒心
         专栏作者
伊可京东山人
润涛阎老么
风雨声望秋
峻峰直愚
王鹏令梦子
老黑猫俞行
 
[ads_url_inside]
 
State Farm Drama
网墨文集
 万维网读者->网墨文集->茉莉->正文
 专栏新作
 - 茉莉:她把那双男人
 - (图文)茉莉: 诗人
 - 茉莉:绝对坦诚-也
 - 茉莉:读《寻找现代
 - 茉莉:打起火把照亮
 - 茉莉:在中国革命幻
 - 茉莉:倾听淮生:农

 
 
茉莉:韩秀笔下“熟悉的陌生人”

茉莉


 

 


 

                韩秀笔下“熟悉的陌生人” 
   
                            ———读《楼上楼下》

 

                                                       茉莉 

 


   小说家不是上帝,但他们却能在笔下还原过去的生活,重现甚至创造一个时代。常常会有形形色色的人物——活着的和死去的,老的或少的,美的或丑的,在小说家身边游荡。他们哭着或笑着,叫嚷着或沉默着,要求小说家再现他们的身影,并解释他们的时代与命运之谜。 

  也许是因为被很多人物及其命运所纠缠,也许是因为如泰戈尔所说,“埋在诗人心中的深沉感受要通过语言的优美形式求得自己的永恒性。”韩秀——一位曾在中国滞留三十多年的美国女作家,把她从1984年起陆续在台湾发表的九篇短篇小说,在艺术上做一番细致的加工修改,以《楼上楼下》为书名,在柯捷出版社再次结集出版。于是,读者又嗅到了那个时代浓郁的气息,那个时代的人物———一群为我们所熟悉的陌生人,欢快地或者沉重地,情愿地或者不情愿地,向我们迎面走来。

   
  
 ◎ 再现一个戏剧化的八十年代

     
  对于我们这一代把命运抛进动荡岁月的人来说,读韩秀的小说,是一种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的体验。八十年代,一个回望起来令人怦然心动的时代。那个时代,我们一时脱掉了政治高压的镣铐,走出漫长的黑暗隧道终于见到了光明。青春、理想和热情,令我们觉得自己仿佛可以展翅飞翔起来。然而,一场猝不及防的血与火的灾难,结束了那个生气勃勃的浪漫时代。
 
  在韩秀的小说里,我们看到那个短暂而戏剧化的时代又回来了。九篇故事,被人称为中国八十年代“民间社会的浮世绘”。以精致的写实技巧,韩秀描绘了一个特殊时代下北京各阶层市民的生活,各种人物的不同表现及其不同命运。

  那是一个百废俱兴却又充满阴影的时代。在《不惑之年》里,曾经下乡受难的宋坚放下他的《红楼梦》研究,为了给贫苦农民一点帮助,孤军奋战办起了《农村青年》周刊。但1986年北京的学生运动引起当局及其鹰犬们的吠声,这位有志向有奉献精神的知识分子,意识到自己仍然是被猫玩弄于爪下的老鼠,只好考虑妻子提出的出国的建议。

  那是一个充满希望而又令人失望的时代。在农贸市场卖雪花梨的张宝治,是《白日已尽》里的主人公。大跃进的那一年,他因为写信给敬爱的周总理要求检查大炼钢铁的过火行为,被注销户口发配青海劳改农场。二十一年后,张宝治带着老婆孩子回到他日思夜梦的北京城,但家乡北京和他的父亲一样,都向他展示了冷若冰霜的面孔。
  那是“出国热”开始发烧的时代。身为美国驻北京的外交官员,韩秀和她的先生遇到了种种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短篇《电话》逼真地描绘了一些急切寻求出国签证的人们,他们的向往与无奈,以及种种不择手段的手段。

  那是告密者仍然活跃的时代。《楼上楼下》里的顾威在文革时期连弟弟都揭发,在八十年代里又和儿子合作告密。街道上以告密为专业的罗大妈,如今可以用电话直通邢部长了。报社的“一号种子选手”钟鼎成又东山再起,仍然口沫横飞。

  那也是理想主义者为理想献身的时代。静宜的媳妇子建,自1989年4月学生游行就开始两眼放光,后来她参与围军车,留下话,让家里人别等她了。老右派的儿子柳晨从美国回来就直奔北大,立即就被便衣跟踪。化学系的林宏搞到了高干子弟经商的名单,却落到公安局手里。在军队里官儿越做越大的陈怡,在狂风大作的时候,决意与绝食的学生站在一起。

   ◎ 鲜活生动人物是小说成败关键

   判断一本小说的成败,不是看它的语言多么漂亮、情节多么离奇,而是要看它是否留下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从韩秀笔下走出来的人物,往往让我们感到似曾相识,却又有几分陌生。别林斯基称这种人物为:“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因为他们来自日常生活,具有普遍性;“陌生”是因为这些人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属于作者的审美创造。

  《下班以后》的女工李玉静老是穿一件月白褂。她和很多人一样命运坎坷,父母在文革中惨死,自己下乡,结婚生女,离婚再婚。作者描绘服装厂的环境,表现李玉静独具一格的行为特征。当她像祥林嫂一样万般忍耐的时候,她用嘴咬线头儿;当她终于决定摆脱婆家的胡搅蛮缠时,她用剪刀干净地剪断了线头。

  欧美文论中有观点认为:“性格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在韩秀的小说中,有不少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例如,性格刚烈的“小老大”赵玉生,怀着对街道积极分子的深仇大恨,经常用拳头收拾坏胚子。某戏剧家年过七十的遗孀,涂着鲜红的嘴唇谋划着,指望她早年抛弃的那个女儿接她去美国享福。女人的虚荣和势利令作者叹息。

  在《老大夫》中,作者描写了一个品格至善的人物。老大夫是北京胡同院子里的高人,他的医术如同华佗再世。即使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分子”入大狱,被剥夺处方权长达三十年,他仍然乐观地对待生活,尽力治病救人。

   写人物性格发展的质变,也是韩秀小说的一个特色。例如,张宝治的父亲原本是一个随和的人,对发配去青海的儿子很是爱护,但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磨难,这位老人变得吝啬、冷酷而不近人情。


   ◎ 走出中国把对人的关怀留下

     
  在《为了人间那许多暖意(代跋)》中,韩秀阐述自己的写作意图:“在华文的文学世界里,有着顽强的写实精神,任何批评与鄙薄都无法阻止那些早已将灵魂献给了文学的人,以其满腔的真诚写出真实的、非虚构的人生。”

  这即是说,韩秀运用的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这是一种古老而又从未过时的武功,它需要敏锐的观察力,需要塑造人物和描写生活场景的功力。它更需要的是,对这一个或者那一个有着血肉之躯的人的关怀。作者以富于人性的的言说,展现那些孤独的不幸者的命运,使他们成其为人并获得永生。 

  韩秀的写作,令我想起丹麦著名女作家狄尼森(Lsak Dinesen)。出身贵族家庭的狄尼森于1914年随男爵丈夫旅居肯尼亚,经营咖啡农场。十七年后她返回丹麦,已年华不再,失去了婚姻、爱情和财产。然而,当这位失去一切的女性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她成了一个伟大的作家。在狄尼森的名作《走出非洲》里,她描绘了如诗如画的肯尼亚风光、原始淳朴的非洲人,以及白人种植园主的生活与爱情故事。 

  狄尼森走出了非洲,却又没有走出非洲。韩秀也是如此。她离开了中国,却把她的关爱留在中国。韩秀之所以成为一个有信念有坚持的优秀华文作家,与她在中国滞留三十余年的经历有关。在长篇自传性小说《折射》里,韩秀叙述了自己作为一个中美混血儿在中国的经历。从失学到上山下乡,从山西偏僻农村到草木不生的戈壁滩,遭受侮辱与歧视,韩秀早年的命运充满了悲剧性。 

  孑然一身地,韩秀回到对她来说象征着自由与尊严的美国。多年来,她在海外用心血写作,捧出了近三十本书籍。极权制度曾经剥夺她的自由和青春,她以勇气、诚实和坚毅战胜了命运。昔日的苦难和生活阅历,给她的心灵开辟出一片广阔的空间,结出繁茂甜美的文学果实。
------------------
原载香港《开放》杂志2009年7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