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盛友:从方言看人生
小的时候在家乡生活,每个人都讲海南话,不觉得海南方言的特殊。长大以后到广州上大学,然后毕业工作,讲普通话,偶尔遇到海南老乡,用海南话聊天,慢慢地我体会到海南方言的文学色彩,而且我亲身感觉到,海南话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方言之一。
普通话说“捎个口信”,我们海南方言是“寄声”(Gyia Dyia)。“寄声”肯定比“捎个口信”更有文学味道。“捎”是顺便带上的意思,而“寄”就不那么简单,“寄”有寄托、委托、期待、期盼的意思。 声音“寄”出去,首先是邮寄者把希望寄托出去、把一个任务委托给传递者;而接受者就有期盼有希望。
连声音都可以邮寄过去,肯定比发短信更有人情味。不过,那时没有手机,当然不能发SMS,也没有电脑没有网络,当然也不能发送电子邮件。我们乡下人采用一种非常聪明的做法,即通过赶集寄声。逢单日是锦山集市,逢双日是罗豆集市。平时,各个村的人都忙于农活,难得见面,倒是在赶集时不约而同、不约而来。
有一年,大姑婆委托她村里的一位阿姨在锦山赶集时寄声,阿姨在赶集时遇到我家的堂叔叔,阿姨让堂叔叔寄声给我妈妈:“告诉盛友妈妈,下月十五大姑婆到他们家。”
寄声:大姑婆的声音通过阿姨再通过堂叔叔传递到我们家。得到大姑婆的声音以后,我们天天数日子,盼望大姑婆的到来。
十五那一天我们兄弟姐妹不干活,站在村口,翘首等待大姑婆的出现,因为我们都想获得大姑婆给的礼物。
“礼物”在海南话里叫做“等路”(Dhan Lhou)。“礼物”、“礼品”很高雅很大方很体面,但是它毕竟是静态,而“等路”多少能表达某些动态,而且很形象。你看,一家大大小小站在村口等待,不是期盼惊喜么?
人生就是盼望,有盼望就有人生。
大姑婆真的来了,大包小包的,我早就忘记了里面是什么东西,只记得给我们小孩的“等路”就是集市里最便宜的糖果。再便宜的糖果,是大姑婆给的,吃时甜味无穷。人生就是需要这种走亲戚的甜甜滋味。
现在村口都改成了水泥路,硬梆梆的,丝毫没有任何表情,更不会出现一家大小在村口翘首“等路”的风景线啦。
延伸阅读(以下资料来源:网络) :
琼语或海南话,是海南岛及华南岛屿的华人的方言集合。原被认为属于闽南语的分支,称为琼文片,现与闽南区并列,成为闽语的琼文区。海南话的主要特色是闽语的“清爆破音”*[p]、*[t] 变成内爆音ɓ ɗ。
一、海南话没有“清爆破音”[t]、[p]、k],所以不少海南人在说普通话时常常用[h]代替[t]、[k],用[f]代替[p]。例如:“太阳”被说成[haiyang],“可怕”被说成[hefa],“开门”被说成[haimen]。由于清爆破音的爆破强调作用,说话时容易区别意义。但海南人偏偏不用清爆破音,用比较“温柔”的[h]、[f]代替。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庭前燕侃曰:清爆破音的发音过程有三个阶段:成阻、持阻和释放爆破。这就是说,首先要形成阻碍,把气流堵在里面,加大和保持压力,然后突然放开让气流急剧爆破出来。这是个很危险的音素,一不小心就把口水喷向对方。海南话没有清爆破音,听海南人说话,你绝对不用担心被喷得满脸唾沫。可见。海南人特别讲文明,有礼貌。 二、海南话有一套全国独有的吸气音[b<]、[d<]、[g<](在国际音标里,[<]是吸气音的标志)。在普通话和全国各种地方方言的发音系统里,全部音素都是送气音(在特殊情况下的感叹字“啧”是例外)。由于元音(韵母)都是送气音,用吸气音说话难度很大。因为这意味着在发一个音节的过程中要先短暂吸气然后才送气,十分麻烦。不是从小训练,很难掌握。岛外人学海南话,常常把[d 庭前燕侃曰:除了非洲少数地区的方言有不完整的吸气音之外,全世界就海南人有一整套完整的吸气发音系统,十分珍贵。有一次跟某高校一位研究语言学的教授聊天,谈起了海南话这一特色。他调侃说这和海风有关:海岛人说话,一张口被海风一吹,难免“倒吸一口冷气”。但我觉得,吸气音的发音过程那么复杂,海南人偏偏舍易求难,说明海南人有一种潜在的美德:勤劳、不怕困难、敢为天下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