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专栏作者
解滨水井
一娴谢盛友
施化核潜艇
小心谨慎张平
捷夫茉莉
凡凡湘君
         专栏作者
容若俞力工
柳蝉赵碧霞
开心雨半窗
木然梦梦
上官天乙特务
圆月弯刀小放
         专栏作者
杨柳岸程灵素
法老王铁狮子
谷雨金录
莉莉小猫务秋
蓝精灵枚枚
有点红妆仙子
         专栏作者
索额图辛北
细烟王琰
水栀子多事
施雨汗青
男说女说林蓝
任不寐文字狱牢头
         专栏作者
老秃笔尹国斌
樱宁吹雪
少君老郸
白鸽子摩罗
朱健国王伯庆
小尼酒心
         专栏作者
伊可京东山人
润涛阎老么
风雨声望秋
峻峰直愚
王鹏令梦子
老黑猫俞行
 
[ads_url_inside]
 
State Farm Drama
网墨文集
 万维网读者->网墨文集->赵碧霞->正文
 专栏新作
 - 赵碧霞: 我们不要再
 - 赵碧霞:我愿
 - 赵碧霞:我的父老乡
 - 赵碧霞:一封给天国
 - 赵碧霞:北京的家
 - 赵碧霞:悼念父亲
 - 赵碧霞:母亲的两枚

 
 
赵碧霞:悼念父亲

赵碧霞


已进入四月中旬,可一场罕见的大雪纷纷扬扬,从早降到晚,在本已露出春机的大地上积上了厚厚的一层,天地顿时又成白茫茫的一片,这是我在蒙特利尔生活以来从未经历过的异象。按中国人的忌讳,“四”字与“死”同音;我虽然不太讲究这些,但今年的四月,确实给我留下了永生悲痛的记忆。而今天在我心中不寻常的天象,让我真真切切地承受了不同寻常的我哭天悲的能感天动地的伤痛。

晚上约九点钟,一阵电话声,一阵似乎有特别铃响的电话声催促着我,我放下手中的活计,急忙拿起电话,原来是国内的表姐夫打来的电话。我觉得十分奇怪,因为通常都是我给国内的亲人们打电话。表姐夫在电话里的第一句话便让我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你接到电话了吗?”我听着莫名其妙,心里晃兮忽兮,以至于接下来表姐夫怎样告诉我有关我父亲去世的消息时,我都几乎没有听清楚,也没有听明白,更没有意识到父亲的西归。放下电话后,我懵懵懂懂给姐姐家里挂电话,铃声响了很久,没人接听,我下意识地再给哥哥家里打电话,铃声仍然空响,此时,我似乎从迷迷糊糊中感觉到了不寻常的异态,就急急忙忙翻出哥哥的手机拨过去。当大哥沉闷而悲切的声音证实了爸爸的仙逝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我最亲爱的爸爸,我那最关心我,疼爱我,支持我的爸爸就这样撒手人寰,不管我这个宝贝女儿,驾鹤归天?当我清醒地意识到这个无情的事实时,我捶足顿胸,悲痛欲绝,直哭得肝肠寸断,昏天黑地。我哭,我喊,我多想用我的嘶声力竭将我那永远沉睡的父亲唤醒呀!

去年秋天,我专程回到中国为我的父亲过八十大寿。当时我父亲的身体已十分虚弱,我可以明显的感觉得到他反应迟钝,体力不支,行走不便。从那次见面后,我就一直默默地祷吿,希望父亲早日康复。今年初,父亲因急性胰腺炎,肺炎等并发症而几乎命赴黄泉,但坚强的父亲,居然在几次病危通知书下达后,奇迹般地闯过鬼门关。我以为,从死神面前坚强生还的爸爸一定会往九十高寿奔去,而且,我还计划着今年夏天,带上我的两个可爱女儿去看望外公,然后还打算在成都为他老人家购置一套住房,让他颐养天年。我还打算,利用暑期多多陪陪老父亲,令他晚景灿烂,夕阳辉煌。可我这一切都还未开始,我的父亲,他再也不能呼吸,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常言道:“人生七十古来稀”,我父亲已年过八旬,算来已是享尽了洪福齐天的大寿。再者,我父亲生前患病数年,受了不少折磨,他今天的离去,应是他的解脱。从理智的角度上来讲,我本不应该如此悲恸痛伤,但从感情的角度来讲,我却无法控制自己的哀痛。生我养我爱我的爸爸,就这样突然而永远离开了我,突然得我毫无准备,突然得我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如果我能用自己的寿数来换取爸爸的年寿,我将毫不吝啬。因为在我的内心深处,我多想象小时候那样,与爸爸在一起生活啊!

 

 

我曾读过一些他人写的怀念他们的父亲的文章,他们的父亲有的功成名就,有的卓有建树,但更多的却是默默无闻。但不管这些父亲生前辉煌与平凡,他们对于各自的家庭的关爱都如山一般厚重,如海一般博大。我的父亲就是属于后者,属于普通平凡的庶民;他平凡得就用当今最发达的互联网也不可能搜寻出他的丁点事迹。尽管如此,我的父亲于我,却是那么重要,那样永恒。

1926年农历9月初2,我父亲出身于湖南省湘潭县一个贫寒的家庭。稍长后父亲曾有机会读过五年私塾,因家景难以为继,我父亲只得辍学去学习雕刻印章,年纪轻轻就开始了学徒生涯,自立谋生。我不知道我的父亲是否苦大仇深,但我知道他是自食其力。

父亲虽然书读得不多,但一手钢笔字和毛笔字写得中规中矩,颇有功力,而他的篆刻水平更达化境,曾令许多行家叹服。他这一生虽然没有其它作品,只刻私章无数,但那枚枚凝聚了父亲心血和匠心独具的图章,在我眼里都是了不起的作品。父亲不仅写得一手好字,不仅有功力不凡的雕篆水平,他的写作水平,即展示在他的书信中的不俗才华,也很令我佩服。我一生中从未见父亲写过一篇文章,只读过他给我或给亲朋好友的信。但父亲能把那普通的书信写得文笔流畅,条理分明,那些如行云流水的阐述和衔接照应都不露痕迹的承转起合,令人读起来,仿佛根本不是在读一个只有五年私塾的人写的随笔。

父亲的赖以为生的刻章生涯随着全中国的解放而结束,但在随后的岁月中,篆刻却是他修身养性,怡情交友的“特技”。

1950年,父亲参军,随部队驻扎在广东的绕平县。父亲这段时间的当兵生活,我几乎不甚了解。大约在1956年,父亲复员。随着新中国的发展,他们一大批人来到了四川成都,加入了新中国的早期西部大开发,成为一名铁路工人。

父亲工作的部门是铁路车辆段,专门维修车辆,在那里工作的称为车辆检修工。参加工作后,父亲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常常被评为优秀职工,最后还因表现突出被发展入了党,当上了工长。由于父亲的业务能力强,工作又一丝不苟,父亲常常接受领导派遣的任务,到全国各地去接领新的车辆。走南闯北的父亲因此很自豪地说过:除了西藏,全国的东南西北都跑遍了。

从我记事以来,我就知道,父亲除了出差去外地,就是兢兢业业地按“三班倒”上班,忽而白班,忽而夜班,或者当了夜班又连白班,除此之外,父亲还多一种与众不同的操劳,既几乎每次下了夜班,他都要去钓鱼赶鱼,以改善家里的生活。因此,在我幼小的印象中,父亲总是忙碌的。

我家兄弟姐妹有四人,我最小,我父亲自然最宠我。在我还未出世时,本已有三个孩子的父母已打算将我送给没有生育能力的朋友,但当我一降生时,父亲就变卦了。我要感谢我爸爸的这一“食言”,正是他的坚定和坚决,就决定了我这一生的命运。

从小,我就生活在父亲的羽翼下,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绕膝呈欢。在我的童年时代,尽管多是苦难的日子,但我几乎没有感到多少艰辛,因为我父亲为我们撑起了一片蓝天。

现在,我已人到中年,回想父亲当年所经历的那些艰苦的日子,觉得他是多么的不容易啊!体会一下他独自一人为家里的生计操劳,维持这个家,哺育我们,让我们子女四人健康成长,那是怎样的一种父爱,那需要多大的毅力啊!

我母亲一直体弱多病,到四十岁时,更患上了于今都几乎没有可能治愈的癌症。而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我母亲没有工作,她的医疗费得全部自理。这无疑是为本不宽余的家里雪上加霜。而且,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成都的医生已将我母亲“判了死刑”。但坚强而有见识的父亲,听从我舅舅的建议,硬是在我们家里再也无力多挤出一分钱的情况下,将我母亲送去北京治疗,从而将我母亲从死神面前拉了回来,也使我们兄弟姐妹四人多享受了二十多年的母爱。我父亲也因此负债累累。以至于,在他后来的整个工作期间,他每月必须得用他的部分工资去还债务。

我的家本来就家境贫寒,为了偿还债务,我们的生活更是捉襟见肘。但我父亲开动脑筋,想方设法调剂家用,让我们的生活在沉重压力下的变得比较轻松。比如说,他利用在铁路上的工作之便,常常托请同事在全国各地捎回一些价廉物美的时令水果或蔬菜,或捎带在当时不可多得的肉类,糖果等。在那些过去的时代,物品的流通还不发达,成都地区的物价与一些主产地相比,还有十分可观的价差,有些物品还只能在主产地购买。“近水楼台先得月”,利用这种方便,我家就总能以最少的价格吃到最便宜,最新鲜的各类物品。除此之外,我爸爸的另一大贡献就是保证我们隔三叉五地享用“无肉鱼也可”的美餐。这一不经意的贡献实在是难为了我父亲。只要他不上白班,他就要去赶鱼或钓鱼。得益于父亲的辛劳,夏天,我们几乎三天两头就能吃到父亲亲自抓捕钓获然后亲自烹饪的新鲜美味的“鱼宴”;冬天,我们则可常吃到夏天之富余留存的别具风味的鱼干(我在拙文“钓鱼趣话”中曾有所记叙)。

生活的艰辛和压力并没有使我父亲消沉,堂堂须眉的父亲勇敢地挑起了家庭这副沉重的担子。父亲没有多少话语,但他有一双慈祥可爱的笑咪咪的眼睛,而且那是一双回说话的眼睛。那双眼睛给我肯定,给我温暖;我只要一看到那双眼睛,就心满意足,只要一想到,幸福和甜蜜的感觉就溢满全身(拙文“父亲那双慈祥的眼睛”对此已有记叙)。

“小妹”是我全家对我的爱称,而我父亲称我“小妹”,则还有溺爱之意。当父亲用他那轻声慈爱的带有湖南口音的“小妹”呼唤我时,我真是有“万千宠爱集一身”的感觉。有时父亲闲着没事时,也会意味深长地叫一声“小妹”。 父亲外出回家,声到人未到,一声韵味深长的“小妹”,叫出了万千父爱;每逢我听到爸爸的呼唤,我就立即跑出去,将父亲迎进家里。我小时候总爱缠绕在父亲膝下,尤其是当父亲在弄好吃的时候,我更是与他形影不离。每逢父亲做好了好吃的东西,他就叫一声“小妹”,我立即跑过去,尝一尝可口的佳肴;如逢我不在家,父亲一定会给我留一份。“小妹”,既是全家对我的呢称,更是父爱的表达,是我与父亲情感的交流。父亲爱我们家里的每一个成员,但他对我似乎更加宠爱。他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对我溺爱娇惯,甚至还规划着我长大后的未来。在那已经流逝的年代,年轻的一辈,如果没有特别的背景,平民如我家,要想子女能在成年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几乎是痴心妄想。辛苦操劳了一辈子的父亲,本来可以及早退休,让姐姐顶替,但他一直坚持不退休,打算让我高中毕业后“接班”――那是当年普通老百姓唯一可以享受的特权,让自己的一个子女顶替父母职位,在父母的原单位上班。直到我乘改革之风,顺利考上大学,我父亲才如释重负,将他的那份珍贵的名额转给了我姐姐。

身为湖南人的父亲,烧得一手色乡味俱全的“湘菜”。我不知道父亲是否真正地拜师学过,还是自学成才,无师自通。在那些困难的年代,父亲能用最简单的材料,烧出品种各异的美味佳肴。在成都的凡是与我家有联系的湖南老乡,无一不赞扬我父亲的厨艺。每次父亲下厨时,我总在他身旁转悠,看他切菜,配料,烧菜等等。起锅前,父亲总要我先尝一尝。当我津津有味地品着,父亲总是笑咪咪地看着我,待我满心欢喜地说:好吃,不咸不淡;真香。父亲此时才会起锅装盘。我猜想,现在,我能随意地大宴好几十人的宾客,这大概与我当年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有直接的关系吧。

父亲不仅湘菜做得好,面食也很拿手。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我父亲擀饺子皮既好又快,那熟练地道的手法完全可以和北方的行家媲美。他做的馒头,包子和各种饼,更是让周边的人赞叹不已。

父亲是一个普通的人,但他工作上兢兢业业,生活上克勤克俭,正是他的言传身教,使我们兄弟姐妹四人,都能在那艰难困苦的年代里,身心等各个方面得到健康的,平衡的成长,是父亲为我们撑起了遮风避雨的保护伞。目前我们兄弟姐妹和睦相处,是父亲曾为我们作出了表率。

也许是父亲一生的艰辛,本来硬朗的父亲在退休后,身体健康慢慢下降,小毛病不断。特别是在我母亲病逝后,我父亲各方面的病症越来越明显。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父亲行动越来越艰难,吞咽等也都有极大的困难。尽管我们兄弟姐妹尽力寻医求药,但我们终于无法挽回父亲的宝贵生命。这成为我们兄弟姐妹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痛。

父亲对我们的爱比天高,比海深,我们对父亲的爱是永永远远。临笔回想,父亲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件事情都值得我回味,都值得我怀念。但我心悲痛难禁,痛苦难抑,仅以此文,祭献我的父亲,愿他在天之灵,永得安享。(2007-4-12